“到了,到了”,就在10天前,一片喧闹声中,两辆旅游大巴并排停下,从上面走下80多位来自西宁的客人。此行,他们是冲着啥来的?看河景,坐快艇,赏花海,磨青稞,品藏餐,比射箭,做沙雕,看歌舞……
这里是“德吉村”,藏语意为幸福的村庄,当村民们几个月前因易地扶贫搬迁入住黄河岸边时,水电路网齐了,杨树柳树齐了,亭台楼阁齐了,花海栈道齐了,靶场码头齐了,餐饮娱乐齐了,沙滩阳光齐了!
“山上问题、山下解决”,两年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投资6730万元,在昂拉乡河东新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采用“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这些年,黄南州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大步跨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但要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任务依旧紧迫而艰巨。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为切实改善黄南州农村牧区贫困群众生活环境,该州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集中攻坚水、电、路、住房等硬件指标任务,针对贫困户因灾、因病和缺产业、缺技术、缺劳动力等致贫因素,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一对一、点到点”精准制定增收措施。
脱贫攻坚,电力先行。国网黄化电力公司由此展开“国网阳光扶贫行动”,详细排查黄南供电区域农网现状,找准农村牧区重点领域和供电薄弱环节,坚持“短半径、密布点、绝缘化”设计,按照农网“整村整线整台区”改造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大电力扶贫力度,稳步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力解决贫困村线路老旧、“低电压”、“过负荷”、“卡脖子”等问题。
黄南州4县共有105个贫困村,其中82个贫困村已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村到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改造目标。
“电网连着千家万户,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农网改造,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件大事,不能有丝毫懈怠!”国网黄化公司党支部书记宋林说。
城上村是尖扎县康杨镇的一个小村庄,清澈宽广的黄河水从村旁流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随着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用电缺口也越来越大。
为此,国网黄化公司先后投资36.8万元,架设容量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台,架设10千伏线路0.2千米、0.4千伏线路3.73千米,满足了村里扶贫项目60座温室大棚的用电需求;投资4.8万元,对文化大院等公众场所老旧的电力线路进行了改造;投资6.8万元,将70户村民家中传统的火炕统一改造成电热炕;投资4 万余元,对11基电杆进行迁改,确保文化广场及休闲广场顺利落成。
现如今,城上村民由衷感到,这几年,农网改造红红火火,村里变化日新月异……
如果说,农网改造,为贫困农牧民织就了一张幸福网;那么,路通到哪里,那里就会充满希望。两年来,黄南州投资8.6亿元,落实农村公路项目199项,改建和新建公路里程3100公里,一条条幸福路、致富路铺到了贫困农牧民的家门口。
走进同仁县扎毛乡扎毛村,大人和孩子们跨过自家的门槛,把美丽乡村的欢声笑语洒在通往山外的柏油路上。这条路所诱发的变化足以令人惊讶,通过整合各项扶持资金、村民自筹等方式,全村投资970万元,继续推进道路绿化和庭院美化,安装LED路灯进行主干道亮化,配备卫生保洁设施,建设古树文化广场,并以此打造旅游景点和集镇商业街,使扎毛村成功上榜“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这条路,显然已成为扎毛脱贫致富的康庄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为确保扶贫工程长效运行,黄南州水利局年年都在推进扶贫工作“回头看”。对管道冻损、水源淤积的工程进行维修,对部分供水点水龙头、水表、水泵等进行更换,对居住分散的牧区补充人工井,一个目的,就是要确保贫困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
两年来,该州水利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5.76亿元,解决了全州125个行政村25.36万人(其中贫困村105个,贫困人口4.15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扩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407公顷,草原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73公顷,国土绿化灌溉配水4913公顷;治理河道长度68.0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23平方公里,贫困地区总受益人口达到11.3万人。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一点点在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同时带动了农牧区的产业发展,一项项基础设施项目的跟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基石。
两年来,黄南州实施了一批到户产业、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乡村旅游扶贫、扶贫产业园和易地搬迁项目,配套建设贫困村道路通畅、饮水安全、农网改造、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立足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坚持把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实行区别化对待、差异化扶持,为贫困群众“开小灶”、“吃偏饭”。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在自有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黄南州为105个贫困村配套互助资金5250万元,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达到100万元以上。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就此推出“电信建设、政府扶持、牧户受益、三网融合、电商扶贫、整村推进”模式,以建成全光网村为目标,实现电视、宽带、手机的深度融合,一条线路满足牧民群众的看电视、上网、打电话的需求。
如清风扑面,优干宁镇德日隆村建成了黄南州第一个互联网+全光网新农村,安装开通宽带60户,并为每户配发了1000元的4G智能手机,实现了家家有宽带、家家看电视、户户用手机的信息化格局,拓宽了牧民群众的信息接收面,达到了“信息扶贫”的目的。
已连续几年,黄南州出台了《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办法》,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省级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再给每人每年补助学杂费8000元,最近这两年已累计向2346名贫困大学生发放补助1189万元。
实施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在省级安排5978个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的基础上,黄南州自主开发岗位360个,全部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文化旅游收益,该州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政策,在对7376户28619名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的同时,同步配套建设安置点后续产业和就业培训计划,不仅使贫困群众住上了像样的房子,更是过上了像样的日子。
今日黄南,青山含情,碧水含笑,在这些“幸福黄南”的表情包里,无疑还包裹着“天津援助”的融融暖意。
积极助推脱贫加速,将天津创造思维、创业经验、创新举措引进黄南,从创建同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打造首个创业孵化基地,到试种推广葡萄、蘑菇等经济作物,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再到举办热贡艺术走进天津大学、走进天津美术馆、走进中新生态城,直至协调选址全国文化之乡天津杨柳青建立热贡艺术馆,促使热贡艺术在天津安家落户、扎根开花,透过天津这扇窗,偏远贫瘠的黄南得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黄南州确立的目标是减贫2.12万人、3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行列。一锤接着一锤落,一步接着一步迈,当前,全州上下正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扎扎实实的作风,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以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两年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将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的现状,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近15亿元,行业配套资金12亿元,金融信贷资金13.74亿元,有效弥补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实施了一批易地搬迁、到户产业、乡村旅游扶贫和扶贫产业园等项目,并配套建设了贫困村硬化通村道路、自来水、电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