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食宿全包、周末双休、有福利保险……这些属于上班族的特征,对于家住西宁市湟中县土门关乡上阿卡村的贫困户王尚忠来说在过去是不敢奢望的,他无法想象年过五旬的自己还能换一种活法!
提起过往,王尚忠心里五味杂陈。
原上阿卡村地处浅山地区,山大沟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群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封闭落后的老村与外界联通只有一条“路”:一道坡陡弯多、宽不到1米、长约6公里的山路。这条路,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加之人均耕地少,且多为“跑水跑土跑肥”的山坡地,土壤质量差,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
在王尚忠的回忆里,最苦的日子就是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家人都要全员出动把各种盆盆罐罐派上用场——接雨。老村大多都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墙体掉土,房梁朽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漏雨和贫穷仿佛总也根除不了……
“自己过苦日子倒没什么,关键苦了两个孩子。”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王尚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离开大山、拔掉穷根对于收入微薄的他来说就跟梦一样遥不可及。
然而事情在2015年有了转机。这一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掉队,湟中县针对上阿卡等边远落后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着力从根子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村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经过反复谋划,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的地方规划移民新村,制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脱贫方案,让搬下来的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真的只交一万,剩下的钱党和国家补助,我们就能住新房?”听村党支部书记黄库贵和第一书记白雪峰给自己算完账,王尚忠有点不敢相信。多少年了,搬出穷山窝他不是没想过,但一想到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债台高筑的王尚忠只能作罢。现如今,他离新房的距离只差一万块钱。看着破旧的老屋、贫瘠的田地、一直想走出大山的子女,王尚忠知道这次不能再拖了。
2018年10月,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地处大湟平公路南侧、距乡政府仅1.5公里、基础设施齐全的移民新居竣工了,上阿卡村178户、556人终于搬出大山。
拿到新房钥匙那天,王尚忠带着家人一遍遍收拾着新家。挪出“穷窝”,王尚忠琢磨着该换一种活法了。
而这时,上阿卡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正在紧盯市场用工需求,积极筹划组织搬迁群众开展特色产业种养殖、汽车驾驶、园林绿化等“菜单式”培训,让大家能有“一技之长”,实现可持续增收。
“企业定岗式授课、结业颁发合格证书、免费培训……”11月上旬,在接到白雪峰发来的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培训班报名通知时,原本就有些电焊基础的王尚忠心动不已,他敏锐地察觉到,能够掌握一项劳动技能或许就是生活的转机。
全身心投入、认真学习。经过40天的培训,王尚忠顺利通过考核,取得资格认证。与此同时,他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勤恳好学获得了青海恒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青睐。
如今,凭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王尚忠的年收入超过5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不仅用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分红村里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成为了一名有稳定收入的“蓝领”。2018年底,王尚忠如期脱贫,就连儿子成家娶媳妇的事也在春节前有了着落。
“多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新房,还实现了一技傍身。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以后也要为村里多做事情,争取带领大家学习更多的技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王尚忠的思想意识在脱贫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对过往满怀感激,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