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实施《青海省“十三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以落实奖补资金等途径改善学前教育条件。

加快教育脱贫步伐 构建和谐公正青海(上)

青海日报
2020-04-27
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实施《青海省“十三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以落实奖补资金等途径改善学前教育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本的教育改革政策,把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教育脱贫在多措并举的积累作用下,在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构建公正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青海省教育脱贫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托底部、补短板,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基本社会治理政策,不断释放教育民生红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保障各级各类群体的教育权是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青海省通过加大投入和夯实基础等措施保障各级各类受教育权。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得到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师生比合理,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启动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专项招录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增设扶贫、藏区、生态三个省内本科专项招生计划,为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更多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持续增加,普通高校中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89590人,落实了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贷款等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学科结构有所优化,科研能力逐渐提高。

(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条件,实现教育过程公平

切实改善教育条件,使我省享有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是实现过程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实施《青海省“十三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以落实奖补资金等途径改善学前教育条件。实施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幼儿学前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学段对应、以优带潜”的原则,打破城乡区域、管理层级等多重限制,组建涉及多所城区优质中小学与乡村中心校的教育集团,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保障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收益,实现教育结果公平

保障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收益,是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价值。2018年以来,青海省在招生录取工作上,启动实施了省内扶贫、藏区、生态三个专项计划,进一步优化调整省内三所本科高校的招生录取结构,扩大省内招生计划,充分利用有限的省内高校资源为我省农牧地区培养紧缺人才。就业是保障结果公平的风向标,我省通过专项帮扶和困难毕业生帮扶等措施,招募“三支一扶”等基层专项,加强增岗吸纳力度,让更多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其中,我省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中,纯农纯牧家庭等高校毕业生占到招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充分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差别化原则。

二、青海省教育脱贫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公平、开放、多元的中国教育新格局是教育脱贫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在此过程中,亟需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教育脱贫与公正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将“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公正青海、诚信青海、和谐青海”五项内容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我省主要的建设目标,其中,公正是各种美德中享誉最高的美德。教育脱贫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教育脱贫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等手段,对新青海建设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和塑造作用。除了补齐短板以外,教育脱贫更为实质的意义和目标在于弱化和消除地区、经济等造成的不平等,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状态,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因地制宜地挖掘教育脱贫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对塑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解释与宣传教育,对实现“公正青海”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脱贫与其他脱贫方式的关系

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首次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透视贫困问题,搭建了一套融合多种脱贫模式的“组合拳”开发型脱贫方式。教育脱贫的主要成效和输出是人才培养,在面临“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这一省情现状时,不仅要发挥教育脱贫的主体力量,还要依靠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人社、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才能在引才、育才、留才等层面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教育作为社会中的子系统,更需要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地与“五个一批”脱贫举措进行协作与有效配合,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找准教育脱贫与其他脱贫方式的结合点,发挥出教育脱贫在学科,人才、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与其他脱贫方式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落实、评价科学、特色鲜明和持续发展,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三)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化与脱贫目标的关系

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是脱贫的关键。尤其是牵涉到教育内部系统的问题时,更加凸显了教育脱贫政策精细化的必要性。如,教师在教育脱贫中的参与边界如何界定,其参与效能如何发挥;对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资助如何分类,如何确保不“漏保”“漏救”等;在教育脱贫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实施精神脱贫等。实际上,教育脱贫需要攻克的问题既有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的特殊困境等造成的教育外部贫困,也有诸如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造成的教育系统内部贫困,教育脱贫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样态需要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更为宏观和复杂的系统来思考教育脱贫的精准化措施,以制定精细化的政策为顺利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增强决胜信心。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