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巴藏沟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带动和劳务输出为有效手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自身脱贫工作,切实解决好“输血”与“造血”关系,率先在全区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巴藏沟的春天来了

青海
2021-07-01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巴藏沟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带动和劳务输出为有效手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自身脱贫工作,切实解决好“输血”与“造血”关系,率先在全区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初春时节,河湟谷地依然寒风瑟瑟。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里,积雪虽然还在路边,却无法阻止老百姓奔向幸福的脚步。

作为2016年海东市平安区率先整乡脱贫的巴藏沟乡,乡亲们心中那一份喜悦的心情,早已让整个乡村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

巴藏沟乡位于平安区境内东南部,距城区16公里,一些贫困村地处脑山地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牛羊养殖和劳务输出,贫困程度较高。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巴藏沟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带动和劳务输出为有效手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自身脱贫工作,切实解决好“输血”与“造血”关系,率先在全区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那么,巴藏沟是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他们有什么值得推广借鉴的做法和经验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探访了巴藏沟乡。

146座“家庭牧场”落户巴藏沟

4月的阿伊赛迈山下,雨雪在植物表面结成冰片,似无数朵洁白、晶莹的花儿镶嵌而成,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来到上郭尔村祁才让的家中,她正在自家的羊圈里给25只羊喂饲料。由砖块砌成的150平方米的羊圈在房屋外的一片空地上,房顶窗户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仅保持了屋内温度,而且显得明亮又宽敞。

祁才让今年62岁,家中共有6口人,丈夫在外务工,儿子、儿媳妇也常年在西宁打工,她和两个小孙女守在家中,家里仅有的0.3公顷土地种了土豆和小麦,一年的收成只能维持家中的生活。

“我岁数大了,干不了什么活。村上刚好有养殖的扶贫项目,就免费给我们贫困户提供了羊和羊圈,养羊我还行。去年年底,还出栏了5只羊,赚了4000多元钱呢,以后我还准备再多养点羊。”祁才让边喂饲料边笑着说。

在巴藏沟乡里,像祁才让这样的“家庭牧场”共有146座,投资638万元。根据该乡各村的实际,李家村实施奶牛养殖,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壮大奶牛养殖规模;河东村实施家庭养鸡,使以往分散型养殖向相对集中养殖转型。目前全乡25%的收入都来自“家庭牧场”。

巴藏沟乡耕地809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2公顷。全乡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27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7.28%,其中,确定重点贫困村5个,132户474人。

在巴藏沟乡的13个村子里,上郭尔、下郭尔、唐寺尔村因为地理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被称为“郭尔三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这三个村成了全乡的重点贫困村。

“地势陡峭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不差。我们争取了扶贫资金为贫困户修建家庭牧场。按照‘优化种植业、转型养殖业、做强服务业、搞活旅游业’的思路,目前已经实现郭尔三村建档立卡户家庭牧场全覆盖。”巴藏沟乡副乡长魏占存介绍。

李光却是上郭尔村的养殖大户,他自己养羊180只,同时带动一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帮对方代养50只羊,现已出栏20只,帮助贫困户增收3000元钱。

“其实这几天我们也正在算账,虽然还没得出最后的数据,但全乡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有不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七八千元哩,相信今后还会越来越好。”巴藏沟乡党委书记公保信心满满。

地“飞了”,毛驴带“电”了

沿着公路前行至下星家村时,两边的田地里随处可见正在耕作的农民,这是巴藏沟又一特色扶贫模式——“飞地”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

针对贫困村分布在脑山和浅脑山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靠旱地耕作,无法种植优质农作物的实际,巴藏沟采取由政府承担承包费,流转川水地区土地,发展“飞地”扶贫模式。自筹资金130万元,为脑山、浅脑山的郭尔、李家等5个重点贫困村120户448人,在川水地区下星家村流转土地16公顷,贫困户从5400元产业发展到户资金中投入2000元,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户均种植富硒大蒜0.047公顷、蚕豆0.093公顷,户均增收1860元。

同时,乡政府余留13公顷蒜种,为今年下星家等5村规模种植打下基础。“飞地”模式有效解决了5个贫困村120户贫困户、150人从事田间劳动,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双增收,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左右。

尔官村是2011年的易地搬迁村,搬迁之前村子里耕地多,村民多以种地为主,偶尔农闲时外出务工。搬迁后,耕地退耕,地少了,年轻人基本都靠打工生活,由村主任星学存牵头的劳务输出队在去年带领本村16个贫困户中的25人外出搞建筑,大工每年能挣26000元,小工也能挣个18000元。

眼睛残疾的星元田去年刚加入劳务输出队,虽然视力不好,但也不影响他在建筑工地打些小工,他说:“去年我干了5个月时间,收入15000元左右,可以为家里减轻很多负担。跟着村主任出去放心,也不用自己到处去找活。”

去年七月,尔官村还为48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一台农机,组建农机服务队。通过土地托管形式,将临近村庄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进行托管,收取托管费,实行土地深翻、种植、浇水、锄草、收割一条龙服务,逐步走向专业之路,增加群众收入。

每台农机个人自筹1000元,其余补贴5600元,年轻人外出后,家中剩余劳动力以老人为主,这时候农机正好派上用场。每0.07公顷的耕地还能有70元钱的收入,“村民们都说,家里的毛驴和牛马变成了农机,我们的好日子也驶上了大路,哈哈哈……”尔官村村主任星学存很是开心。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四月乍暖还寒后,川水桃花挂枝头;未知脑山有冰翼,奇观尽在巴藏沟。”在阿伊赛迈山下,公保书记吟起了自己写的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阿伊赛迈山的优势,近年来,巴藏沟打造了百亩花带、千亩花海、杏花一条沟等一系列品牌,在山脚下和公路沿线种植花卉。举办“六月十五花儿会”、乡村路旅游艺术节等活动,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在搞活全乡旅游业的同时,也为沿线群众增加了收入。

来到下星家村,路边的农家乐门上,大红灯笼在春风中摇曳。“去年夏天,巴藏沟的花海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这是我们乡将旅游业确定为今后全乡发展、群众致富主阵地的第一步,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来巴藏沟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院刚好借这个‘东风’,好好发展一下。”公保书记说。

星杰华赶上了这波浪潮,他开办的星火农家院正是其中一家。出生在下星家村的星杰华2012年大学毕业,他本有前去兰州正大集团当养殖场技术员的意向,但因为家中老人没人照顾,又刚好有几间闲置房屋,星杰华萌生了经营农家乐的想法,说干就干,农家乐开张了,但由于来村子的游客太少,结果却不尽人意。

星杰华动起了脑筋。2014年,又办起了星火家庭牧场,以种植苗木为主,生意渐渐红火了起来。

去年,星杰华在家庭牧场的基础上,将本村39户、外村5户贫困户共113人的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全部入股开始经营农家院。“乡亲们不懂经营,但都相信我,我也不能辜负了他们,这不,去年花海吸引了好多游客,我的农家乐也赚了,照这样下去,每年我能给每个贫困户分红四百多元钱,两年后,他们的5400元本金也能全部返还,周边贫困户还可以在农家乐务工,一举多得,全是国家的政策好。”星杰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结束巴藏沟的采访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温暖地洒在树木枝丫间刚刚冒出来的嫩芽上;地里忙碌了一天的农民们站在路边拍打身上的尘土;畜棚里的牛羊伸长了脖子等待着前来喂食的主人,一派祥和而充满希望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延展开来。

巴藏沟的春天来了!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