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者来到位于青海“东大门”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产业兴旺、新居敞亮,脱贫后的各族同胞,生活充满了无限活力,在新春的朝气中,他们的幸福感与年味一起汇成幸福的底色,温馨亮丽。
天刚刚亮,回族大叔马有功开起奖励的三轮车到山上的羊圈里喂他的20几只羊;土族阿姑喇芝兰麻利地打扫完院子;藏族阿姨苏东木米在新居开始做饭……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在青海的东大门民和县,回族大叔马有功、土族阿姑喇芝兰、藏族阿姨苏东木米,三个少数民族家庭,在农历新年,于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脱贫的感恩和生活的喜悦。
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生活都已染上幸福底色,未来,将在上面绘出更灿烂的图景。
马有功:一家人看场晚会
巴州镇黄池村的马有功以前的家在山里,而今搬到了镇上的公路边。敞亮的新居格外醒目,门口整齐地摞着几十袋玉米。看到我们来,马大叔欢喜地迎出了家门。“春节了,儿子儿媳也打工都回来了。”说完,就领着我们参观他的新居:白白的墙壁、有层次感的吊顶,全新的装潢……马大叔说着,脸上充满自豪。
马大叔的儿子前两年学了烹饪技术,在青岛的一家拉面馆打工,每月有近7000元的收入,儿媳在面馆打零工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他自己流转土地种植玉米和养羊赚的3万多元,2019年纯收入近10万元。
而过去,这对于一家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前些年,肢体残疾的马有功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儿子不得已小小年纪就出门打工,一家人就靠他的工钱和几亩薄田糊口,想发展小规模养殖,却因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打消了念头。
脱贫攻坚以来,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帮扶,他养羊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些年他一边养羊一边种玉米,还搬了新家,一家人越干越起劲,于2018年底脱了贫。“现在我有好房、有钱赚,日子彻底变样了。”看着他一脸自信,真让人想不到他曾是贫困户。
马大叔说,今年春节他们一家坐在大屏电视机前,看了一场高清春晚,四个多小时全都看完了居然不觉得累,看着晚会里展现的全国各地脱贫群众的新生活,他觉得真是赶上了好时代,说:“现在全国人的日子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好,共产党给了这么多,我希望来年能开一个饭馆,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喇芝兰:小买卖的幸福年
丈夫因车祸残疾,儿子失业……官亭镇喇家新村54岁的土族阿姑喇芝兰每天要照顾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和已过耄耋之年的老母亲,矮小瘦弱的她憔悴而苍老,常常过了今天不想明天。“家庭本身就很困难,加上这几年的变故,她感觉每天都像挨日子。”喇家新村监委会主任喇胜利说。
“喇家遗址”被挖掘以后,根据国家政策,遗址以保护为主,很多农户因此迁出了“喇家遗址”保护规划地。她告别了破旧的土坯房子,建起了有民俗特色的喇家民居。喇芝兰开起了小卖铺,凭借辛勤的努力,这位瘦弱的土族阿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好的时候一周能卖一、两千块钱呢!”喇芝兰笑呵呵地说。在她的小店里,我们看到这铺子虽小,但是烟酒、副食、生活用品……货品种类繁多,因为她打理得整洁,生意总是不错。
年前几天生意好,喇芝兰特意晚点打烊。她说,今年家里人过了一个富足幸福的春节。
苏东木米:新居里快乐过年
新春之际,新民乡公巴台村56岁的藏族阿姨苏东木米穿着新藏袍和63岁患有肺气肿的老伴儿在新房子里看电视。她说:“我们脱了贫,还在年前一下子变成了‘城里人’。”
新民乡是民和县的深度贫困乡,辖16个村2482户9234人,其中省定的贫困村有10个,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29户158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13%。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十年九旱成了这个乡留给人的印象。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新民乡党委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730户村民迁入位于川口镇驮岭村高楼林立的驮岭小区。
“自筹1万元就拿到了房子的钥匙,比起住在山里,自己感觉病没那么重了,真是感谢党啊!”阿姨的老伴儿罗永福言语间满是对党的感恩。新家里,鲜艳的电视背景墙、曲面的彩色电视机、发亮的木地板,虽然很暖和,但老两口还是穿上新做的藏族服饰,说是这样才配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