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016年,湟中县交出了33个贫困村退出、10415人脱贫的好成绩。就连村里2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分时分段在花海捡拾垃圾,监督、规范游客行为,每月还能领到固定工资800元。

只要有信心 土里刨出金——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脱贫记

青海
2021-07-01
仅2016年,湟中县交出了33个贫困村退出、10415人脱贫的好成绩。就连村里2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分时分段在花海捡拾垃圾,监督、规范游客行为,每月还能领到固定工资800元。

“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出自西宁市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贫困户陈有才的口中,这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谢,也是无数与脱贫相关的人们的真切感受。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无技术致贫、因无劳动力致贫……陈有才家几乎占满了所有致贫“要素”,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今天,贫困了半辈子的陈有才,通过产业扶持,成了村里一名运输专业户,原本贫穷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这是一个贫困户,从建档立卡到脱贫、到增收、到致富的转变。

这是湟中县许许多多从贫困加速走向致富之路的村民的代表。

作为贫困人口占西宁市贫困人口一半的湟中县,多年来,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着决不让一个贫困村、一名贫困群众掉队的原则,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探索出了脱贫攻坚“新路子”。仅2016年,湟中县交出了33个贫困村退出、10415人脱贫的好成绩。

在未来的3年多时间,还要让100多个贫困村、2万多人实现脱贫,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土门关乡上山庄村,这个脑山贫困村作为这100多个贫困村中的一员,更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也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入画浅相思 最美上山庄

入夏以来,青海各地的花海,成了“网红”。而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花海,更是以其不同凡响的景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您瞧,坐着复古老爷车,穿梭在庄园般的华丽中,闻芬芳吐纳,看花花世界。那一片格桑,是对大好时光最珍贵的礼遇。

9月8日,难得的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驱车行驶在去往上山庄村的路上,远远望去,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鲜花,争奇斗艳。

朝着花开的方向,我们驶进了上山庄村。村口处的停车场里停满了车辆,沿路的方向进去,卖酸奶的、卖小吃的、卖杂货的、前来游玩的……上山庄村花海进口处,分不出是游客、还是村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这里仿佛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完全没有了之前荒山荒坡,因高海拔、脑山地区,缺水,种啥啥不成的穷山坡景象。

上山庄美了,上山庄也火了,很多人争先恐后一睹“芳容”。

从靠天吃饭,到土里刨金,上山庄村变了:停车场、花房、集市……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农户家,一幢幢民宅错落有致,宽敞的广场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村里没有一个闲人,开农家院的、做小买卖的,花海里务工的……乡间小道成了集市,热闹无比,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与过去的贫困落后相比,今天,在大山绿树包围着的上山庄村因为“花海”,走上了一条“党支部+企业+合作贫困户”的精准脱贫致富路。

挖出穷根子 选准好路子

“人心暖了,等靠要的人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哭穷比穷的人少了,动脑筋想着怎么致富的多了。很多贫困户既有决心,也有毅力,要把日子过好。”上山庄村第一书记,西宁市公安局便衣警察支队政委种延宁深有感触。

种延宁说,有了信心和决心,就不怕脱贫路上的艰辛。

种延宁所表达的信心和决心,就应该源于“花海”的成功打造。

上山庄村地处脑山,耕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外出务工收入较低,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少,全村152户有26户贫困户。

种延宁认为,上山庄村靠种植小麦是“吃亏”的,依托上山庄村的地理优势,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发展乡村旅游。于是,“以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为主,以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自主创业为主要出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争取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开展相关技能知识培训、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落实低保政策等多项措施并举”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在上山庄村美丽的原野铺展开改天换地的崭新图景。

一年多来,借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抓手主阵地,整合上山庄村所有旅游要素及优势资源,积极引入民营企业青海祥泉农牧开发公司,紧紧围绕“醉美乡村上山庄”旅游品牌和“赏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凉”等高品质旅游产品,努力使上山庄村走上了一条富裕道路。

走进一期投资3000万元,占地近80公顷的花海,眼前,紫色的锦葵、蓝色的矢车菊、黄色的向日葵……大片花海盛开在山腰间,从山顶俯瞰,在花海的点缀下,整个村子在宁静中充满生机……

打通一条“路” 致富一个村

今年7月刚刚开业的花海基地,自去年开始规划建设,流转土地,先后种植各色各类花卉27种,通过打造花海景点,鼓励贫困户种植果树、观赏苗木、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项目,使村民增加收入,还解决了近200人就业,累计工资性发放100多万元。就连村里2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分时分段在花海捡拾垃圾,监督、规范游客行为,每月还能领到固定工资800元。

看到了出路的贫困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爆发出脱贫致富的极大热情。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相同的三个字,却是脱胎换骨的精气神。

46岁贫困户陈有才,家里有3个孩子,早年间外出务工时,腿部受伤,干不了重活。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他开始了运输工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说起自己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陈有才比任何人都高兴。

家乡焕然一新,青年回乡谋发展。原本在外打工的张恒成,听说村里的变迁,看到商机的他,返乡创业,开起了农家院。

餐厅“祥泉人家”刚开业不久,高顺兰忙着招呼客人。高顺兰是上山庄村人,原本在西宁打工,看到家乡面貌改变,便辞去工作回乡创业。高顺兰说,在家门口工作,即照顾家里,也挣了钱,还省了租房费用。而且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她工作和生活也更有热情。像高顺兰这样的返乡青年,还有很多。

“找准贫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全部脱贫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采访中,种延宁凭借自己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说:“只要有信心,土里也生金。”

有了心气,对了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从湟水谷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区到柴达木盆地,村里土坯房少了,安居房多了;山里渣土路少了,水泥路多了;闲散的人少了,忙碌的人多……一个个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热火朝天搞建设,旧貌正在换新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