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当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问起张广顺收入情况时,正在忙碌的张广顺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又是一年春来到

青海
2021-07-01
3月2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当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问起张广顺收入情况时,正在忙碌的张广顺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广顺,去年你加工饲料、面粉和洋芋粉的三个机器没闲呗,收入还好吧?今年又开工了,继续加油啊!”

“收入不错啊魏书记,去年挣了9万多元,今年估计还会多一点。”……

3月2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当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问起张广顺收入情况时,正在忙碌的张广顺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广顺以前就是村里的能人……”坐在张广顺的磨坊内,魏占来说起他的过去。

12年前,张广顺在西宁市儿童公园的水上乐园打工,为承包水面的老板负责管理小游船,后来儿童公园改为开放型公园麒麟湾后,老板撤出,他便返回村中,半年操持着家里0.8公顷承包地,半年时间外出打工,学得了一手好的泥瓦匠手艺。

善于学习的张广顺外出务工的日子里,还学会了加工淀粉做粉条,每年能挣几千元加工费,家里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那时在村里提起他,人们少不了夸奖:“村里头的能人,是人前头的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个“人前人”变成了“人后人”。

2015年他被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年逾七十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并伴有哮喘病,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专。一个原本比较富足的家庭,因为家里主要劳动力患了重病,精神上、物质上一下子发生了突变。无形的大山,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

“自从得病后,我每年要住院治疗四次,每次要做手术,手术后还要调养休息,不能外出打工。家里老人要照顾,孩子学费要及时交,一分也不能少。”一向积极乐观、勤劳能干的张广顺蔫头耷脑的,再也提不起精神。

2015年末贫困人口识别中,他家被确认为贫困户。

“贫困户不是一个光荣的称呼。我觉得不能丧失斗志,也不能丧失勇气!”有了政府的惠农政策,他一边治病一边思考着如何拓宽增收门路,希望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

经过反复思考算账,他想发挥原来做粉条的技能,办一个淀粉加工厂,把一些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吸纳进来,让他们入股分红,让部分贫困户也受益。

说干就干,他在原村支书张伟华的陪伴下,远赴甘肃定西市考察机械设备。考察的过程中,他看中了一套马铃薯淀粉加工机,并草签了合同。然而回村后他向环保部门咨询得知,粉条加工要排大量废液,不符合环保要求和规定,无奈地放弃了粉条加工项目。

面对勤劳、不服输的张广顺,镇党委政府的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积极为他出谋划策,通过分析当地农村产业特点、市场需求、家庭产业发展形势,引导他发展面粉加工业。

看到希望的张广顺立即与甘肃定西厂家联系,把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改为小麦面粉加工设备。原计划加工厂的规模也做了缩小,变成了磨坊。

“2016年6月动的工,从建设到机械设备安装,只用了3个月时间,当年9月底开始了面粉加工。开业后几乎一直是机器在转人在忙,到当年12月底一算账,3个月,除去耗电等成本,纯收入8000多元,加上农业和其他收入,有2万多元。”不到一年时间,张广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2017年,他早早地参加了技术培训,发现和总结了开业以来的一些问题,把磨面机的脾性掌握得很全面很到位。磨坊从8月份开始运转起来,面粉出粉率高了,品质也好了。

“除了本村村民,周边五六个村的人都愿意来我的磨坊磨面。”火爆的生意把他们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到年底一算账,磨坊全年收入2万元。

2018年,他又投资 5万元,开办了洋芋粉条加工作坊。2019年,他们全家收入共计达9万余元……

逐渐富裕起来的张广顺更懂得了感恩。如今在他的磨坊,前来磨面的贫困户都有特殊照顾,要么在价格上给予优惠,要么同意赊欠,从来不为难大家。平时村里组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那样的场合经常可见他的身影。

“我是受过帮助‘重生’的人,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别人。又是一年春来到,今年的日子一定会更好。”张广顺说。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