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清水河草原,李广林便走出帐篷去看他的牛。把40多头牛赶出牛圈,李广林又拿起铁锹将圈里的牛粪捡拾出来,晒到外面,再捡几块干牛粪拿进帐篷生炉子。
冬天的草原上,寒风凛冽。走进李广林不到五平方米的小帐篷里,一张木板床,略显凌乱的锅碗瓢盆,小炉子旁边堆着煤和干树枝,一抬头从帐篷顶端的洞口能看到湛蓝的天空。
在这住了十来天的李广林说:“干牛粪可是生火的好燃料,火特别旺,烟还少。”不一会,炉火渐旺,帐篷里寒意退去,李广林一边摆弄炉子,一边说起了这些“宝贝牛”的故事。
“是精准扶贫让我翻了身。”“这些牛是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的全部希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广林随父母搬迁到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东村,他在此娶妻生子,有了一双儿女。他跟很多搬迁户一样,村里没有土地,夫妻俩平时靠打工为生。
岁月嬗变,家里的房子旧了,需要修缮,就在这时李广林被诊断为双肺肺炎,需长期用药物控制病情,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父母需要用钱,这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只会开车,每个月能挣个三千块钱,仅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广林说,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老母亲脸上时常挂满愁容。
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格尔木市实施,李广林一家成为全市278户精准扶贫对象之一。脱贫先从基本住房开始,在国家危房改造房款、浙江商会、人防办和兄弟姐妹的全力相助下筹得11.5万元,120平米亮堂堂的砖混结构房屋拔地而起。干净、锃亮的大理石地砖能照出人影来,新式家具一应俱全,热烘烘的暖气通到了各个房间,封闭式阳台和屋内的各式盆景让李广林家里重现勃勃生机。
2017年,李广林成了护林员,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再加上扶贫单位的资助,让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开支有了保障。“米、面、油,节日慰问品,孩子的学习用品,就连家里的洗漱用品,都是帮扶人员给我们送来的。”李广林说起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级单位的帮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这么多扶持和关心我的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起色,不让帮助过我的人失望,是我最应该做的!”
2018年,踏实、勤劳、懂得感恩的李广林给东村第一书记王保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扶贫项目筛选后,王保卫决定支持李广林通过养殖改善生活条件。“你勤劳,能吃苦,想不想干养殖业发家致富!”王保卫的话让李广林眼前一亮,成为贫困户是命运的无奈,盖起新房,有了稳定收入感谢党的政策,作为一个男人,李广林同样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劳,成为村里的富裕户,成为受人尊敬的对象。
2019年5月,在第一书记王保卫的帮助下,李广林获得了扶贫创业帮扶资金,随后他又从信用社贷到5万元免息贷款,帮扶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格尔木分行又为李广林贷款2万元,加上从朋友手中借的12万元,李广林一次性购进了30多头繁殖小牛,清水河畔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养殖基地。“能自己开一个养殖场,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靠的全是国家的好政策,和银行给我放的那么多的创业贷款。”李广林带着记者兴致勃勃地参观牛场,兴奋地给记者算起了他的账。
李广林打算主要以繁殖小牛为主,每头小牛以平均价格4000元左右买进,等到2020年3月,母牛至少能产下小牛近20头,一部分大牛出售,另一部分可继续产小牛,再养一批育肥牛,就这样循环更替,还完借款,还可以壮大自己的养殖场。“我现在对我的养殖场特别有信心,对以后的生活也特别有信心,2019年是我创业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但是我不怕吃苦,预计到2020年七八月份就能收回第一桶金了。”
“我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我希望其他困难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让他们也能在家人面前,在村里挺起胸、抬起头。”在李广林的带动下,东村已有十几户村民在李广林的养殖场投了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