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下恰藏村,结对帮扶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需要掌握致富方面的技能等等,青海省外事办公室驻村干部把这些桩桩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心去办,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真心实意的帮扶,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扶贫不光是嘴上说说,而是付诸在件件落实上和行动中……
扶贫必须先扶智
贫困户才多的孙女上义于2015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是村子里几十年来走出去的惟一一名大学生,成绩优异,但因家庭困难,难以继续完成学业。自第二党支部结对扶贫才多以来,年申请“助学金”6000元,帮助贫困大学生上义完成学业,累计援助金额达24000元。在党支部和上义的共同努力下,上义于今年考上师大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第五党支部书记吴晓敏在贵德搬迁点入户开展结对帮扶调研时,了解到村子里十几名适龄儿童缺少文具,而且缺乏课外读物的情况后,动员省外事办全体干部职工把家中闲置的小孩课外读物收集起来,并且自己自费购买了《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常识》《中华文学经典》等课外书籍,到村里慰问调研的时候,都分发到孩子们手中,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当她了解到贫困户扬毛的女儿角巴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时,主动从生活和学习上进行帮扶引导,先后帮助共计2000余元,勉励她好好上学,争取早日回报社会。
不忘初心靠用心
下恰藏村低保贫困户加化、卓果措是一对兄妹,自幼因患病导致眼睛双双失明,造成二级残疾,父母早逝,无劳动能力,更无生活来源,仅靠哥哥周加操持家务照顾兄妹俩,日子过得艰难。驻村工作队员李帅领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入户询问情况,问寒问暖,并向乡政府提出将兄妹俩纳入到特困供养人员,经过上级批准,兄妹俩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重返校园拾希望
在贵德县河东乡麻巴村搬迁点,贫困户杨秀的妻子由于长期患心脏病,常年卧床,行动困难,儿子李加由于家庭困难,妹妹还在读书,自己就主动放弃上学机会,一直打临工补贴家用。第九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驻村工作队多次走访,从生活、生产、医疗、教育、思想转化等方面进行帮扶引导。驻村工作队积极宣传教育扶贫政策,敦促孩子尽快入学,避免耽误学业,并与校方、扶贫办、教育局等取得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加重新走进校园。
这样的小故事只是省外事办帮扶结对的缩影。几年来,针对下恰藏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发展现状、增收难点等实际情况,采取10个党支部,每个支部中2-3名党员与1户贫困户“一对一结队帮扶”的形式,开展帮扶共建。为村中25人申请临时救助,4人申办残疾证,3人申报创业致富带头人、“带薪在岗实训”项目。组织8名村民代表赴互助土族自治县刺绣公司和种植养殖合作社观摩考察、培训学习。举办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4期。党组成员率处室负责人开展调研督导、结对帮扶慰问30余次,个人爱心帮扶40余次,宣讲中央1号文件10次,举办培训班20次,送去慰问金、米面油及救灾物资折合30余万元。
驻村干部告诉记者,扶贫不仅能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让他们彻底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