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开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团结村换了新的“两委”班子,尕克力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2020年新春之际,尕克力计划让大儿子回家来开个拉面店,争取在年内给他娶上媳妇,共享天伦之乐。

“尕克力”的新年愿望

青海
2021-07-01
2015年开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团结村换了新的“两委”班子,尕克力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2020年新春之际,尕克力计划让大儿子回家来开个拉面店,争取在年内给他娶上媳妇,共享天伦之乐。

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的团结村,每当听到三轮摩托车的声音,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脱贫光荣户——马克力木,这位肢体三级残疾的中年人,因为身高不足1.5米,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尕克力。

新春之际,我们来到尕克力家中,一进门首先看到一辆蓝色三轮摩托车,座位和方向盘上罩着塑料布。“这辆‘兰驼’是他2019年评上脱贫光荣户时候奖励的农用车,他当宝贝一样。”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说,虽然尕克力天天开车拉饲料、跑运输、运物资,但是几个月下来被他保养得像新车一样。

说起尕克力,村里的乡亲们都说他像变了个人。“他媳妇不会说话,儿子听力残疾,以前农闲时候,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他一家的影子,他总是在家躺着,家里每个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干散。”村民韩木舍因常年在家照顾多年卧病的母亲以前也是贫困户,那时候他是想外出打工走不了,和很多村民一样,有时候看着尕克力不好好寻个光阴,心里都有点着急。

2015年开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团结村换了新的“两委”班子,尕克力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是村里的牛羊养殖带头人,多年的养殖经验和行业历练让他对发展这项事业非常自信。“我想,要带着贫困户走养殖的路,就要让他们信任我。”马海比说。他和村干部来到村里的8户贫困户家作动员,大多数都表示同意,可是尕克力却不积极。因为家中残疾人多,他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也觉得靠着政府给予贫困残疾人的各项补助日子能过得下去。

然而,干部们却认为,尕克力一家人肢体残疾的问题并不严重,还有养殖牛羊的技术,如果能在硬件和销售渠道上帮助他们,一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这样,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们不断上门做工作,尕克力决定试试看。2016年,驻村扶贫工作队申请确定他家为产业发展户,注资2.16万元,并在联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修建了50平方米的养殖畜棚。“畜棚盖好了,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又帮我买了3只牛犊,除了自家的2亩地(0.13公顷)又流转了别人家的6亩多(0.4公顷)全让媳妇种玉米,养牛的饲料也有了着落。”

此后,村里人看到尕克力都是在忙碌的身影。在村支书和扶贫工作队的协助下,尕克力的牛茁壮成长。2017年,他的大儿子马白克参加了雨露计划,不久后拿到了人生中作为装载机技术工人的第一份工资。到年底,家庭养殖和儿子的工资人均收入达到了420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之后的日子里,尕克力一家致富的步伐更加有力。“说起来你别笑话,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贷上款,从出生起连银行的门都没踏过,书记带我去办530贷款,结果3万元就贷上了。”尕克力说他这第一次去银行的经历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而这两年生活里发生的一件件事,也都像一个个实现的美梦令他难忘。2018年,他卖了三头牛,净赚1.2万元。2019年,他的两个儿子经过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推荐,通过海东市拉面业“带薪在岗加实训”到内地(武汉)打工,一年收入6.5万元。“以前我们一家一年挣下的钱,到年底都不够花,这两年都能攒下一笔,县上把我评上‘脱贫光荣户’奖励了2万元和农用车,我看着它就有干劲。”尕克力说着,笑得合不拢嘴。和他一样,全村的贫困户都已经脱贫,除了产业的收益,种玉米和饲料还能得到县农业农村局的种植补贴和青储饲料补贴。

2020年新春之际,尕克力计划让大儿子回家来开个拉面店,争取在年内给他娶上媳妇,共享天伦之乐。“村书记从2015年起一路带着我养牛,养大了找人来收,全村的一起卖,让我们尽量多赚钱,这才有如今的好日子,以后我们把全家的日子继续往好里奔呐。”尕克力说着,脸上满是憧憬。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