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了,要给这些牛加些饲料,今年它们长得都很好,年前就能出栏。现在,已经有两头被预订了,有了这笔收入,家里又能添置些东西,又是一个红火的新年……”1月10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魏占良一边喂着牛一边说着新年的计划,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牛人”魏占良的红火年

青海
2021-07-01
“冬天了,要给这些牛加些饲料,今年它们长得都很好,年前就能出栏。现在,已经有两头被预订了,有了这笔收入,家里又能添置些东西,又是一个红火的新年……”1月10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魏占良一边喂着牛一边说着新年的计划,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冬天了,要给这些牛加些饲料,今年它们长得都很好,年前就能出栏。现在,已经有两头被预订了,有了这笔收入,家里又能添置些东西,又是一个红火的新年……”1月10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魏占良一边喂着牛一边说着新年的计划,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眼前这个58岁的朴实汉子,早已是村子里的名人。“老三(魏占良小名)是个‘牛人’,干活像牛,耐劳。为人像牛,实在。脱贫更牛,稳健!”这是村民们对他普遍的评价。

然而“牛人”魏占良在2015年的时候还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之一。

十年前的他也算是村里的手艺人,靠着年轻时学的木匠活,一年下来也有不少收入,日子过得也算滋润,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木匠手艺被淘汰。失去了经济来源的魏占良生活开始变得拮据以至于贫穷。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他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住房条件差、收入低、没有稳定产业……

“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脱贫致富!”生活跌入谷底的魏占良为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看着自家羊圈中的几只羊,他萌生了养殖创收的想法。2016年,由于牛价的上涨,他用出售羊的收入28000元购买了3头奶牛。当年8月,他们一家人又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下拨的产业发展资金共计21600元,并由村委会统一用产业发展资金购买了3头西蒙塔尔母牛。

“一下子日子就有了盼头,当时我的侄子也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也是养牛,但是他家没有养殖圈舍,侄媳妇又要外出务工,所以就一起交给我来代养,每年分红3000元给他们。”魏占良说道。

有了9头能产仔的母牛,一家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建好标准化的牛棚后,魏占良又开始在怎么样能让牛快速长个子、增重、产仔上下起了功夫。

咨询周边村里的养牛能人,借鉴他们的养牛致富经,通过电视、微信、网络学习养牛技术、主动查阅书籍资料……越来越忙碌的魏占良也有了更多的想法。“隔行如隔山,越钻越觉得难,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改进。”学习的过程中,魏占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发展养殖业,2017年,他用村扶贫互助资金2万元新建了200平方米的饲草、饲料储存房,目的在于防止雨水、雪对饲草、饲料的侵蚀腐烂,改变传统的饲草储存方式,提高饲草食用效率,缩短出栏周期。并购买了一批精料用于牛的补饲。

到了6月,他更是没有闲着,凭着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5时30分起床上山割草、田埂野燕麦,进行晾干铡碎后储存。这样天天周而复始,他用两个月时间把200平方米的饲草储存房塞得满满的,并且还种植了0.8公顷的青草保障牛的过冬喂养。

伴随着魏占良的悉心照料,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收获季节。2018年,9头母牛陆续开始受孕、产仔,赶上牛市大好,他在年底出售了3头原有大牛和3头小牛,共收益了5.19万元。

“当时有4头牛产仔,4头牛受孕,看着到手的钱,觉得两年来的辛苦没白费。”魏占良说道。

2019年,他依旧与往常一样早起后给牛喂草、喂水、除粪、清扫……但不同的是,他又购置了几头优质品种牛,并且调整养殖产业结构,彻底转变传统粗放式养殖,向可持续、绿色、环保养殖业发展。

摆脱了贫困的魏占良更是有了感恩之心,不仅积极参加村委会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热心帮助老弱病残的左邻右舍,更是操心料理外出务工村民们的家庭农业生产、生活琐事。作为村里“养殖专家”的他,也帮助了很多养殖户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如今提起“牛人”老三,村里人都是满满的称赞。

“多亏了好政策,才能把日子过得这么好,才能过一个红火年,下一步我打算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然后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参与进来,村子虽然脱贫了,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过上更好的日子。”魏占良说道。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