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才村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共有255户803人,2016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34人,是国定贫困村,同时也是2016年全县脱贫第一个村。
6月18日,雨后的达日玛央秀姆草原,满山翠色欲流。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造访吉迈镇偏远的龙才村,深深感受到村庄的勃勃生机。
草原上,牧民欢笑、羊儿奔跑、河流欢快,奏出脱贫攻坚的“交响曲”。
(一)
“我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解决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我们家的生活改善了很多。”24岁的周措吉是吉迈镇龙才村的贫困户,以前一家人都是靠放牧为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生活很困难。自从今年4月吉迈镇龙才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的金色家园酒店开业,周措吉在驻村第一书记的介绍下成为酒店服务员,在这里三个月就挣了10000元,年底还有1652元的分红收入。
吉迈镇位于县城,具有很大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县游客数量剧增,一到夏季就出现“一房难求”现象。
看到商机后,龙才村整合2016年全县各类扶贫资金424万元在县城修建了集住宿、餐饮、修车、洗车服务为一体的吉迈镇龙才村旅游扶贫产业园。
产业园建成后将龙才村42户贫困户121人纳入到产业园效益分红,以每年30万元的价格将产业园承包出去。其中的20万元作为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剩余的10万元作为龙才村产业滚动发展的资金。产业园内的金色家园酒店还聘用了5名龙才村的贫困户人员在此当服务员,每月有2500—3000元的工资收入。
(二)
由于地处高原,高寒缺氧,达日县没有蔬菜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来源于省城西宁,辣椒等蔬菜售价较高。
面对这一市场行情,2016年龙才村组织本村9户贫困户共31人利用每户6400元的到户扶贫专项资金,在达日县吉迈镇黄河大桥东南修建了4栋温室蔬菜大棚,打造龙才村扶贫蔬菜基地。然后将蔬菜大棚承包给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来种植经营,以蔬菜大棚一年收益的40%给贫困户分红,每人每年分红699元。
走进龙才村扶贫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时,看到温室里一株株绿油油的西红柿苗、苦瓜苗正长得茂盛,已经分株栽好的莴笋也是涨势喜人。这栋温室大棚的承包人雷开福正在移栽莴笋幼苗。
雷开福说,今年蔬菜种植成功了,就找了几个龙才村的贫困户教他们种植技术,让他们来打工增加收入,我也可以轻松一点。
蔬菜基地里打工的几位牧民告诉记者,蔬菜种植成功后,现在不必担心吃不了蔬菜,还能在家门口学到了种植技术。
(三)
2016年,吉迈镇党委、政府结合“三联四做”活动,积极调查、走访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脱贫情况时,在龙才村发现无房户和危房户共计30户,村民旦特就是其中一户。
旦特今年47岁,十多年前他的儿子发生意外去世,为了儿子的丧事,旦特卖掉了家里的部分牲畜。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旦特又因为生病治病,卖掉了家里仅剩的牛羊,住的房子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了。之后旦特一直是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还欠下了8万多的外债和银行贷款。
2016年龙才村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时,旦特被确定为项目实施对象,在项目地龙才新村给他修建了住房。同时将旦特确定为生态管护员,每个月工资1800元,加上每年的草原奖补资金2800元,旦特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在得到政府帮扶的同时,旦特自己买了一辆3轮摩托车打零工,努力挣钱。
在产业扶持上,村委会在征求旦特本人的意见后,用6400元的到户扶贫资金为他在达日县精准扶贫产业园二期入股,预计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后,旦特每年能有1400多元的分红收入。通过各种帮扶,收入得以提高的旦特所欠的外债和贷款已经还的只剩3万多了。
“政府给我修建了新房子,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还帮我提高了收入,让我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在感谢党和政府的同时我自己也会更加努力,找零活多挣钱,努力改善生活。”在采访中,心情激动的旦特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