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山下的天气异常闷热,而山上却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记者跟随省司法厅驻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牙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晓俊绕过曲曲折折的山路,走上位于山顶的开心农场时,道路已经泥泞不堪了。
旁边的一片平地上放着两把快做好的茅草伞和木材、锯子等工具,36岁的马子安和28岁魏永鸿正在一旁的温室大棚里躲雨,两个年轻人身穿朴素又有点脏了的干活的衣服,上面沾满了泥点。见到记者,他俩有些害羞地挠挠头:“刚刚正在做给游客用的茅草伞,天突然就下雨,也干不了活了。”
趁着他俩闲暇的间隙,大家一起聊了起来。“我们昨晚就是在这个大棚里待了四个多钟头,两个小伙子有特别多特别好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一起沟通交流聊了很长时间,到半夜我都困了,让他们回去休息第二天再聊,他俩都不放我走。”李书记开玩笑地说着。
原来,两个年轻人是从今年4月27日承包的牙合村开心农场,准备在这片一亩三分地上开始他们的脱贫致富梦想,然而之前农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后续的服务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需要怎么改进?今后怎么发展?成为了这段时间困扰他们的“泼烦事”。
“如果不是今年过年期间,两个人进城送年货,将村里的土特产卖到西宁送货上门,并亲身感受到城里人对土特产的称赞和好评,还收获了好多回头客,他俩可能也不会有现在承包开心农场的想法和积极发展的思想。”眼看着他俩这两年来发生的变化,李书记十分欣慰。
自李晓俊驻村以来,如何让村民激发内生动力发展脱贫致富,一直是他的主要课题。去年3月份,他在村里组织了创业学习班,感兴趣的马子安和魏永鸿便参加了,在学习过程中,他俩心中产生了要跟着李书记干的想法,学习快结束的时候,他俩还主动去咨询相关事宜,当时李书记刚好有创办公司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思,七个村民一拍即合,便开办了“最美北方梯田”公司。
“我们只是想着开个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公司注册下来时还十分激动,但我们几个人都不知道公司应该怎么运营,就跟小娃娃一样,公司的所有事情都是李书记手把手教给我们的。”马子安回想道。
而当时的开心农场正是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一个项目,谁也没有想到,流转的2.2公顷土地里分出的117块农场到去年年底的时候,竟然全部都租了出去,然而虽然在农场里投入了很多人工,但由于管理模式有所欠缺,做什么事都要七个人一起行动,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导致农场里的菜在成熟以后没有人打理,而租地的游客也不能按时来摘菜,最终菜都坏在了地里,去年的开心农场几乎没有收益。
“今年我们就不要再吃‘大锅饭’了,每个人分点项目,这样发展会好一点。”在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后,李书记提议道。于是,马子安和魏永鸿果断将开心农场承包了下来,并在今年端午节后又开发出了几块农场,总共149块。“现在我们一切都从零开始。”魏永鸿说。
目前,128块农场已经全部租出去,最近陆续还有电话预约要租赁的。“照这个趋势,过不了多久所有农场都会被租完,而且肯定还会供不应求,今年我们对老顾客还是收取一年180元钱,对新顾客收取一年210元钱,这样下来一年的话,农场肯定是有利润的。”李书记粗算了一下说道。
听取各方的建议后,农场还会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在收获的时间如果没人来采摘,农场会替顾客把菜摘下来送货上门;如果家里没人也会通过沟通将蔬菜替顾客卖掉,得到的钱会抵掉下一年的租赁费用,或者抵其他的土特产;种了大白菜也会负责替顾客腌成酸菜,——灵活多样的方式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农场周围的基础设施差,因为没有资金,为了让前来体验的游客有个娱乐休息的地方,我们只好自己动手用身边的材料做点。”魏永鸿说着,指了指农场边上的几个小木头板凳,“那几个凳子就是我们自己做的,刚刚正在做的茅草伞也是为了游客可以乘凉,还有旁边的几个梅花桩,为了让小朋友有个可以玩的地方,今年我们就准备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乐园,让大人孩子一起来体验一把农家的乐趣……”
两个年轻人满怀期待的憧憬着他们的梦想,听得出来在诉说的过程中虽然也有很多困难,但他们认为这些并不是阻止梦想实现的绊脚石,他们总能将这些困难一一化解,然后用轻松的语气说出来,再慢慢的付诸于行动,他们有信心,他们能坚持,所以梦想也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