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银行,近年来,青海省农信社(农商行)(以下简称“省农信社”)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三农三牧”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精准发力,树立起“扶贫银行”的品牌形象,全速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

树“扶贫银行”金品牌 引金融“活水”润乡村——省农信社践行社会责任助力精准脱贫

青海
2021-07-01
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银行,近年来,青海省农信社(农商行)(以下简称“省农信社”)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三农三牧”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精准发力,树立起“扶贫银行”的品牌形象,全速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

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银行,近年来,青海省农信社(农商行)(以下简称“省农信社”)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三农三牧”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精准发力,树立起“扶贫银行”的品牌形象,全速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

截至2019年三季度,累计发放扶贫贷款62.25亿元,其中个人累计发放36.1亿元,符合“三有一无”条件的贫困户申贷获得率100%,承担了全省86%以上扶贫小额贷款投放任务。

组织金融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宣传扶贫政策,了解百姓资金需求,解决贷款难题;走进农户家中,完善客户资料,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为客户送“贷”上门……省农信社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工作新路子,扎扎实实全力助推我省脱贫攻坚。

精准识别“应贷尽贷”

金融保障产业扶贫

省农信社建立金融扶贫“六个一”工作机制,落实联络员、协管员、指导员、服务员配置,逐户建立金融服务档案,颁发精准扶贫信用证。

确定金融扶贫目标、行业、对象、额度、措施、产品的“六个”精准,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对符合“三有一无”条件的贫困户颁发精准扶贫信用证,扶贫小额贷款实现“应贷尽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官巴村山高路陡,自然条件差。这里的农民缺乏好的致富项目,经济收入有限,基本靠天吃饭,大多数村民处于贫困状态。

村民华有得感慨地说,像我们这种家里有老人的农户,出去打工心里顾虑重重,走不出大山,致富又没出路。

2015年底,随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和华有得有着相同处境和顾虑的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许多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再也坐不住了。盼致富,想从银行贷款做项目,又担心贷款办理时间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大通农商银行面向全县贫困户宣讲了扶贫小额贷款——“幸福贷”信贷产品,并及时派出信贷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给贫困户发放贷款。

2016年初,华有得拿到了大通农商银行支持的2万元贷款,购进8头牦牛精心饲养,当年牦牛育肥纯收入达到8000元。

2017年初,华有得在还清2万元贷款的基础上,再次申请贷款。在了解经营情况后,大通农商银行又为其解决了5万元贷款。

如今,华有得新购的15头牦牛正在育肥当中,预计今年收入可达2万元。拿华有得的话说,小康生活就在眼前。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离不开金融保障。

近年来,省农信社通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力度,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对无法满足扶贫小额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的方式大力支持产业扶贫,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共赢模式、“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等,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

同时,依据省政府下发的《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着重扶持从事牦牛和青稞产业、能主动入位脱贫攻坚、有明确扶贫带动机制、市场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有实力讲诚信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提升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农牧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产业壮大、经营主体发展、农牧民增收“三赢”目标。

如今,紧紧围绕牦牛、青稞发展,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省农信社共发放青稞牦牛产业扶贫类贷款1.92亿元,带动贫困户975人。

特色产业示范引领

信用修复助力脱贫

“拉面产业”作为我省特色产业,将其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充分发挥带动、牵引作用,是巩固地方传统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能、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将“拉面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着力打造贫困群众的致富品牌。

对此,省农信社主动作为,认真践行普惠金融服务要求,根据拉面产业发展现状,针对青海籍群众在省内外从事“拉面经济”面临的转型发展、融资困难等问题,研发“拉面贷款”产品,面向经营拉面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主,重点支持他们提档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截至2019年三季度,化隆农商银行共发放从事拉面经济的个人扶贫贷款772笔,带动贫困户1742人。

近年来,在发放个人信贷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贫困户政策理解不到位,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本息的情况。基于此,为有序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省农信社对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贷款贫困户建立了个人信用修复机制。

在信用修复过程中,对以前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贫困户进行甄别,对不属于恶意拖欠、逃避的,采取谅解等措施重新评级授信,极大地促进了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贷款获得率。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五星村贫困户多杰加,向尖扎农商行借款2万元用于牛羊育肥,但一直未偿还借款本息。了解情况后,经人民银行、尖扎农商行和当地群众的劝诫教育和信用政策宣讲,多杰加最终偿还了拖欠多年的贷款本息。随后,尖扎农商行又为其发放了扶贫信用小额贷款4万元。

践行守信让多杰加再获信贷支持,也让五星村村民自觉树立明白了信用的重要性。

提质增效优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三农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构建多元化与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才能让乡村产业更加兴旺。

近年来,省农信社在全省范围开展金融惠民工程,银行人员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面对面地开展上门服务,逐村逐户采集信息为其评定信用户,以此来增强群众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打破以往“农户申贷”的被动局面,转变为“银行送贷”的主动服务,省农信社架起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为优化信用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提供了有效载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省农信社有从业人员5400多人,对外固定营业网点368个,设立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31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4%,金融服务已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成为我省营业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服务最贴近基层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如今,集银行网点、综合金融服务站、农牧民及中小微企业征信服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普惠金融体系在我省正逐步构建完成。

助力脱贫攻坚以来,省农信社引来金融活水兴了产业,拔了“穷根”,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