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大武乡尼青村,一大早,“第一书记”南色与村民已经来来回回往村口跑了十几趟,各种道具、音响、喇叭被装上了汽车。原来,在去年,尼青村50户贫困牧民被博然扎德旅游公司和传承文化发展歌舞队吸收为员工。

“活水”引进尼青村

青海
2021-07-01
在下大武乡尼青村,一大早,“第一书记”南色与村民已经来来回回往村口跑了十几趟,各种道具、音响、喇叭被装上了汽车。原来,在去年,尼青村50户贫困牧民被博然扎德旅游公司和传承文化发展歌舞队吸收为员工。

七月的玛沁草原,水草交相辉映,万物尽显生机。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一路向西北方前行,记者来到玛沁县最远的乡镇——下大武乡。

在下大武乡尼青村,一大早,“第一书记”南色与村民已经来来回回往村口跑了十几趟,各种道具、音响、喇叭被装上了汽车。原来,在去年,尼青村50户贫困牧民被博然扎德旅游公司和传承文化发展歌舞队吸收为员工。26名具有一定演艺才能的贫困牧民加入了玛沁珠姆文歌舞队,在闲暇时间进行歌舞表演,增加收入。

“以前,我们除了放牛牧羊,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现在就能凭唱歌、跳舞的本事来实现脱贫增收了。这几年,村里靠着几样产业的带动,牧民群众的腰包鼓了,思想也有变化了。”村党支部书记彭毛扎西说。

尼青村是一个纯藏族聚居村,平均海拨4200米,多灾、灾频,生活条件艰苦,贫困面大,加之没有虫草等资源增收,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处于玛沁县底层。同时,由于过度放牧,草场日趋退化,对世代以放牧为主的牧民群众收入造成不小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退牧还草工程的不断实施,牧民群众的牛羊数量不断减少,村里的贫困户依然存在,怎么帮助他们脱贫?增加牛羊肯定是不行,那我们就拓宽路子想办法”,南色斩钉截铁地说。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南色和他的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了帮扶资金25万元,其中20万用于乡寄校基础设施建设,5万元用于党员活动室的维修,并协调玛沁县交通局争取下大武乡至尼青村忠拉社40公里乡村道路建设资金。

“路修好了,基础设施跟上去了,接下来就要为贫困户培训技能实现脱贫了”,南色介绍说,以贫困牧民的自身实际和所需所求精准施策,逐步解决脱贫问题,更需要在“扶智”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各类短期培训,增强他们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如今,培训后的村民索南东周凭着瓦匠手艺,一年收入超过三万元。

“只有沉下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群众才不会把你当外人;只有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干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南色说。

“‘第一书记’和他的驻村工作队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大家的脱贫致富出点子、找项目,他和扶贫工作组的到来,把“活水”引进了尼青村,给贫困户带来了新希望,未来几年我们村肯定会越来越好”,彭毛扎西说。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