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经由第三方评估组评议和省级验收,全州8个贫困市、县、行委,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均达到了摘帽、退出、脱贫清零的条件,从而使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

脱贫跋涉后的回望

青海
2021-07-01
年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经由第三方评估组评议和省级验收,全州8个贫困市、县、行委,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均达到了摘帽、退出、脱贫清零的条件,从而使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

年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经由第三方评估组评议和省级验收,全州8个贫困市、县、行委,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均达到了摘帽、退出、脱贫清零的条件,从而使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

回望过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一路跋涉,海西州为率先在全省完成脱贫清零迈出的铿锵足迹,是海西奋力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瀚海戈壁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呈现的是坚实顽强的信念和力量。正因这种信念,才使得海西州在这场脱贫攻坚之战中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

攻坚、攻坚!

为了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海西州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抓紧抓实。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对1075户3007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地处德令哈市东北方距市区30公里的东山生活着尕海镇陶哈村、努尔村、蓄集乡浩特茶汗村一千来户蒙古族牧民群众。东山的牧场虽距市区不远,但却要翻越几座大山,耗时近2小时才能到达。一旦遇到雨雪天气,一两天时间都到不了。

“要想富先修路,路修起来了,牧民群众的好日子也就不远了。”德令哈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从根本上改善牧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德令哈市修建了一条连接德令哈市陶哈村、努尔村、浩特茶汗村,总长67公里的砂石路。

“修建这段砂石路,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这条路直通我们家的草场,以后再也不用为搬家、转场、进城、卖羊的事发愁,有了这条路后我们的生活就更有奔头了。”牧民阿英感慨道。

大海航行靠舵手,打好这场扶贫攻坚之战,怎么少的了“带头人”?

为此海西州多部门联合成立了推进“五个一批”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就业及金融、易地搬迁及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和综合协调四个工作组,为海西扶贫攻坚工作“保驾护航”。

在“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派驻贫困村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确定州级领导联点重点乡镇、县级领导联点贫困村、州级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西部三行委帮扶东部三县贫困村、州级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帮扶、市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真正做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帮一”,谁也不会落下谁。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海西各地区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金融扶贫创新手段:由人行海西支行牵头,会同州金融办、州扶贫开发局,制定金融扶贫方案,金融扶贫撬动新活力,激活了一池春水。

去年,海西州完成金融扶贫贷款三亿元,用于解决农牧民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对从事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运输、多种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带动下的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东滩村,村民魏永杰一家几口原先生活并不富裕。通过自筹资金、项目援助资金和信用贷款获得20多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这笔资金他与同村的8个朋友一起入股成立了万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当年就见效益,如今万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带动东滩村30户100多人共同致富。

整体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底线。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海西州杜绝“盲目”、“冒进”,沉着冷静,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强健的优势,为整体脱贫打好基础,稳扎稳打地取得了这场脱贫攻坚之战的胜利。

巩固、巩固!

面对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成绩,海西州并没有懈怠,而是以全新的高度、更大的力度,对产业、保障、就业等十大扶贫工程进行巩固提升,为积极探索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新路径吹响了“冲锋号”,踏上了“新征程”。

按照省级每村投入300万元的标准,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农业等,在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建设生态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希里沟镇东庄村、柯柯镇西沙沟村实施旅游扶贫宾馆建设项目、天峻县阳康乡果当村建设自驾游营地项目、都兰县热水乡实施旅游扶贫项目,达到以旅游扶贫促增收的目的;

依托茶卡盐湖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产业园扶贫,在茶卡镇建设旅游扶贫产业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

拟在格尔木建设20MW、德令哈建设300MW、都兰建设230MW、茫崖建设200MW的光伏扶贫工程,目前各地区、各单位正在积极衔接中;

“脱贫攻坚战役中,比脱贫更困难的是脱贫之后不返贫!”海西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依托资源以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海西迈出的又一条创新之路。

都兰县西河滩下村就是通过发展枸杞种植产业这种方式来脱贫,身为西河滩下村的“第一书记”史世锋,通过多方奔走、沟通,最终促成了青海油田公司为该村投资104万元帮助成立生态枸杞专业合作社,种植千亩生态枸杞,为整村脱贫防止返贫提供了坚实保障。

张国辉是乌兰县扶贫产业园负责人,对他而言,“茶卡盐湖”不仅是大美青海的一张名片,更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一张“王牌”。因为,他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规模化养殖的茶卡羊品牌也叫“茶卡盐湖”。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国辉打造的“公司+合作社+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日渐成熟,“茶卡羊从订单收购到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品体验、线上线下销售的全产业链已基本完善。”张国辉不无骄傲地说.据了解,他先后带动牧民和贫困户600多户,给贫困户和牧民累计分红1360万元。

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才能从根源上切断穷根。

“对我们来说,光给钱不一定管用,关键还得有条致富的路子。”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富源村村民马金贵深有感触地说。马金贵就是因为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拿到挖掘机作业证书,才在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找到一份挖污泥的工作。“我每个月都能拿到3500元的工资,家里的条件也随之得到改善。”

就在奋力叩开“十三五”大门的那一刻,海西州即以先声夺人的昂扬姿态,吹响了在全省率先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号角。如今,脱贫已经完成,海西又有了更宏伟的目标: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始终牢记嘱托,坚持精准发力,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