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牙合村“两委”开始申请易地搬迁,2016年5月,牙合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启动,搬迁新址位于路家堡村一社,核定搬迁农户60户215人,新建住房60栋。

看我们的新生活 多攒劲

青海
2021-07-01
2015年,牙合村“两委”开始申请易地搬迁,2016年5月,牙合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启动,搬迁新址位于路家堡村一社,核定搬迁农户60户215人,新建住房60栋。

去同村的亲戚家串门要走7公里土路,遇上雨雪天出不了门,生了急病下山送医担忧出意外……这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牙合村易地搬迁前的状况。

搬迁前的牙合村位于松树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共5个社、194户、5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94人,总耕地面积187公顷。因地处浅山干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15公里的路修在山崖上,弯道多、坡度大,骑摩托车上山要用1个小时,手扶拖拉机甚至要走两个半小时”。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现任党支部书记杜文珍给我们讲起那段“行路难”的日子。

“行路难”只是表象,在这背后村民的生活充满各种艰辛,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娶妻难。

“那时候人家都说我们村连贼都不来,想娶媳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搬下山”。村里的劳动力一下山务工就努力在山下安家,邻近的加仁村、崖湾村、县上的川口镇、巴州镇,远到格尔木市,都有牙合村的搬迁户。10来年中,陆续搬走了约70户。

看到搬下山的村民在新家安居乐业,其他村民搬迁的意愿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看病难现象愈发突出,村干部们决心一定要带群众搬出这个穷窝窝。

2015年,牙合村“两委”开始申请易地搬迁,2016年5月,牙合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启动,搬迁新址位于路家堡村一社,核定搬迁农户60户215人,新建住房60栋。项目投入国家扶贫专项资金64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建房补助资金每户8万元,非建档立卡户每户4.5万元(含农村危旧房改造款2.5万元)。

得到这个好消息,村民都很高兴,最兴奋的莫过于今年25岁的村民单旭升。他在天津学汽修,有个感情很好的女朋友,当年看到山上的情况,两人的婚事一直搁置着。2018年底搬进新村后,两人很快就结婚了。

64岁的老村医杜发珍去年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搬下山的第二年,他40多岁的儿子杜军结了婚,女方有个10岁的女儿,非常乖巧懂事。杜书记告诉我们,杜军是村里有名的才俊,人长得帅又勤快,还是建筑能手。可当年住在山上,老杜给儿子说了十多个媳妇都没成。如今,儿子两口在县上打工,他们老两口就带好孙女,老杜每天都要陪孙女写完作业才休息,比对儿时的杜军还上心。杜发珍的老伴儿芳金花说:“这样的好日子以前都不敢想,可就在今年,41岁的贫困户杜三存也要在年底结婚了。”

梦想成真的美好还体现在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中。搬迁后,村民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目前村民有了流转土地的收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家里有劳动力的都在外面打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形象也大变样。“村里的阿娘们以前裤脚都是泥巴蛋,一年到头就一身破衣服,有的两个袖子都不一样长,扣子掉了也不缝……”村民杜发军说着,旁边的杜金芳赶紧插话:“那是条件不好才那样呗。你看现在我们多干散,我前两天理了个发,邻居蔡玉秀说我76岁还剪个娃娃头,攒劲得不成啊”,大家听着都爽朗地笑了。

人攒劲,村容也攒劲。整齐的连排院落宽阔整洁,路边种着树木花卉,墙上挂着艺术造型的宣传栏。在村子一头河边的花园中,一位由县城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凉亭里给村民演奏着萨克斯,乐声飘荡在村子里,让这个美丽的村庄犹如人间的空中花园。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