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长宁镇东村距离西宁有19公里,交通便利,因此这里70%的村民都会外出务工。“村民大多会选择在省内务工,其中绝大部分前往西宁。”东村第一书记安伟强说,由于东村距离西宁较近,所以去省城务工成了很多脱贫户的选择。

地域优势不相忘 打工种菜两相宜

青海
2021-07-01
大通县长宁镇东村距离西宁有19公里,交通便利,因此这里70%的村民都会外出务工。“村民大多会选择在省内务工,其中绝大部分前往西宁。”东村第一书记安伟强说,由于东村距离西宁较近,所以去省城务工成了很多脱贫户的选择。

3月,初春的艳阳将大地再次唤醒。大通县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陈家村的方金德看了看田地里播下的种子,回想起去年丰收的场景,不禁又露出了微笑。

在距离该村不远的长宁镇东村,李奎贤同样在地里播种,但与方金德不同,他微笑的理由来自西宁方向——春播过后,他将再一次踏上外出务工的路途。

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利用好自己居住地距离省会西宁市距离近,且交通便利的优势,巩固好自己眼下的脱贫成果,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

外出务工有去处

见到李奎贤时,他正一手揣着一个竹娄,一手抓着一把麦种挥洒到已经犁好的田地里。“今年种的还是小麦、油菜之类的农作物,也没打算着往外卖,够自家用就行了。”李奎贤盘算,春播结束以后就出去打工。

大通县长宁镇东村距离西宁有19公里,交通便利,因此这里70%的村民都会外出务工。“村民大多会选择在省内务工,其中绝大部分前往西宁。”东村第一书记安伟强说,由于东村距离西宁较近,所以去省城务工成了很多脱贫户的选择。

“目前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1300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是脱贫户们外出务工的收入。”安伟强说,如果稍微有点技术的,那收入会更高。

为了能够让这些外出务工的脱贫户能够增加收入,稳定收入来源,长宁镇组织开展烹饪、挖机、装载机等技能培训班,同时积极协调周边企业吸纳务工人员。当然,除去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样是脱贫户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6年,李生龙流转了东村的约60公顷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每年种些土豆、小麦等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的时候都会雇村里的村民,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户。”李生龙说。

据安伟强介绍,东村40户121人通过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大通东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此外,村里还有光伏扶贫项目。

2016年底,东村实现贫困村退出与贫困人口脱贫。如今,巩固脱贫成果成为东村的主要工作。

露天蔬菜有销路

虽然也还保留着不少耕地,但与东村不同,陈家村一直以来都以种植露天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

“据说这个村上个世纪就开始搞露天蔬菜种植产业了,现在依旧还是依靠这个营生。”长宁镇组织委员张生博说,因为地理条件优越,这里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蔬菜,且大部分都是露天蔬菜,60多座大棚大部分都用于育苗。

“这里的露天蔬菜很大一部分都会运到批发市场贩卖,但也有一些是被外地专门订购的。”张生博介绍,以甘蓝为例,去年基本上都让外地人收走了。“120吨的甘蓝整整用了60车才装完。”那场面张生博至今都还记得。

由于陈家村坐落在宁张公路一侧,因此,便捷的交通环境也是这里露天蔬菜不愁销路的原因之一。当然,蔬菜的品质才是决定销路一直保持旺盛的重要原因。

“我们这里有一口地下水井,这些年种菜都是用这口井里的地下水浇灌的。”张生博说,除了清洁的地下水,土壤也十分适合蔬菜生长。“这片地估计今年种的也是萝卜吧。我们这里的萝卜水份多,别的地方就种不出这种水份多的萝卜。”张生博指着一片地说道。

陈家村的贫困户并不多,只有7户24人,且大多都有特殊原因,方金德便是其中之一。

方金德患有慢性疾病,之前便因为大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家里渐渐入不敷出,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那会儿一个月的医药费差不多要好几千。现在除了医保,再加上贫困户相应的医药费减免,我自费的医药费连原先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方金德说,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好政策。不仅如此,方金德还在上学的两个孩子也通过“雨露计划”得以继续学业。

如今,方金德两口子除了公益性岗位的收入,养殖蛋鸡和种植蔬菜也成为了他们二人的收入来源。“医药费的负担减轻了,也就有精力去干其他的事情了。”方金德说,去年他种的甘蓝同样也被外省订购了,所以今年打算再种一些,即使没有外省的订单,本地的订单也应该能够有一个好价钱。

脱贫工作有路数

三年来,通过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低保兜底等一系列措施,长宁镇实现了全镇6个贫困村退出、所有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任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长宁镇确定由19个村联合投资950万元,在大通县天麒置业公司购置商铺809平方米,并交由天麒置业公司托管经营,每年每村收益3万元。新添堡村、东村、中咀山村与景阳镇联合购置商铺,每年托管经营收益3万元。

同时,实施行业扶贫,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全镇558户贫困户与健康扶贫医疗团队和乡村干部签订“双签约”服务协议,开展了签约服务工作。推行“双基联动”助推精准扶贫,全年共贷出扶贫小额贷款(530贷款)71户277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2020年,长宁镇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同时,积极巩固好脱贫成效。稳定扶贫干部队伍,协调联系帮扶单位,帮扶力度不削弱。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联户帮扶关系,切实做到帮扶机制不变、联点帮扶单位不脱钩、干部结对帮扶关系不变、包抓责任不变,提升联点帮扶工作成效。他们还将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网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成效巩固。

同时,继续大力开展精神脱贫“扶志扶智”工作,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把强化巩固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努力提升乡村道路、医疗卫生服务、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考虑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依托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