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腊月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的年味越来越浓了。但是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平乐村的温室大棚里,赵富明和妻子索有花以及同村来帮忙的李延秀,还正忙碌地收地里的鸡腿葱。
绿油油的葱一根根挨着,裸露在土壤外面的葱根呈椭圆状,稍有弯曲,形似鸡腿,故名“鸡腿葱”。
“我们种植的这种葱营养价值高,是无公害、零农药的,真正的绿色蔬菜!”每天凌晨三点,赵富明都会把前一天下午收好的葱拉去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出售,卖得好的时候,一天有1000元到2000元的收入。
临近春节,是卖葱的最好时节,批发价在2元/千克;在市场上售卖是2.6元/千克。虽然正是准备迎接新春的时候,但起早贪黑在市场和大棚之间忙碌,已经成了赵富明的家常便饭。
0.9公顷的鸡腿葱,是赵富明一家6口人一整年的收入来源,“0.07公顷的产量是2500千克,从一开始年收入1万多元 ,到如今的5万元左右,生活基本上是越来越好了。” 赵富明一边娴熟地将葱扎成捆,一边和记者聊。
“不光是他们这一家,其他种葱的农户这两天也都在忙碌,就为了能在过年前有个好收入,一家人能轻轻松松过个好年。”平乐村的村会计赵富财说,村里的320户人家,有100户都在种植鸡腿葱。其中2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在去年全部脱贫。
陈友仁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六口人全靠他和妻子忙活的0.3公顷地生活。家中老人生病、两个孩子要上学,这无疑让夫妻俩压力很大。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除了领取低保,夫妻俩决定农闲时外出打工贴补家用。2017年,他们靠着种植鸡腿葱、领取低保、外出打工的综合方式,从以前一年1万多的收入到4万多,实现了脱贫。
鸡腿葱是在每年5月开始种植,而6月到10月之间是农闲的时候,很多人家都选择在这五个月外出打工,10月收葱季再回来,一直忙到来年的5月。
显然,“鸡腿葱”已经成了这片土地上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我们家也有0.6公顷的鸡腿葱,由于种植时间长,技术都成熟了,葱的长势和产量都不错,加上剩余0.7公顷的其他蔬菜,年收入在3万到4万,价格好的时候能达到年收入10万呢!”赵富财说。
平乐村在20年前开始种植鸡腿葱,由于对新品种了解得少,在技术上缺乏经验,起初种植的农户比较少。“那个时候刚开始推行,为了让农民更有效率地种植,镇上每年都会组织1到2次的集体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对蔬菜的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和监督。”黄家寨镇镇长李永平介绍,除了这种集体培训,农民之间也是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大家的努力下,鸡腿葱产量逐年增加,村里的整体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
经过20年的发展,连同周边的阿家村也开始走上规模化种植的道路。但由于资源分散,未能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效应,种葱的规模都分散在农户个人身上,造成了售卖市场不稳定的情况。“大的市场里没有固定的摊位,不能保证当天鸡腿葱的全部售出;与超市直接对接,一家一户的规模又达不到要求。”赵富明说。
对此,李永平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优势,我们准备将60公顷的鸡腿葱扩大到80公顷,并且想联合镇上的各个农村合作社,成立大的合作社,进行资源的整合,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暖和的温室大棚里,赵富明和妻子辛勤地劳作着,想在春节之前有个好收益:“我就盼着能把鸡腿葱的名声打出去,现在是'走得好',以后就想着'走得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