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村地处浅山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2015年11月,成为省林业和草原局定点扶贫村。2017年,易地搬迁项目打破了山庄村收入不高不低、生活不穷不富的状态。

山庄村脱贫致富大变样

青海
2021-07-01
山庄村地处浅山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2015年11月,成为省林业和草原局定点扶贫村。2017年,易地搬迁项目打破了山庄村收入不高不低、生活不穷不富的状态。

今年1月21日,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山庄村将中药材种植项目收益分红资金的14万元平均发放给154户村民,5万元采购了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发放给群众。首次拿到分红款和分红物资的村民们兴奋地说:“村里发红包、发米面油给我们还是第一次,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要借助村里的发展势头,勤劳致富奔小康!”

山庄村地处浅山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2015年11月,成为省林业和草原局定点扶贫村。随后,省林草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马培福和驻村干部王熠鸣驻村开展工作,他们把村民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详细了解掌握每户村民家的实际情况,并带领山庄村154户(其中49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种植中药材。

李家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尊玮告诉记者,小规模的种植收益相对较低,合作社运作的方式不仅可以稳步提高群众的收入,加快土地流转,更重要的是将土地与农民的关系解脱开来,让务工经济成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中药材种植让户均增收了900元,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参与劳务,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通过种植收益分红给村里带来27万元的集体收入。

“这次项目收益分红,是让村民树立信心,共享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驻村第一书记马培福说。

2017年,易地搬迁项目打破了山庄村收入不高不低、生活不穷不富的状态。2019年,山庄村67户233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住进了位于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区的楼房里,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便捷的公交车、周到的医疗保障、齐全的活动设施、便利的教育环境,让搬下来的山庄村村民喜笑颜开。

走进村民李守存的新家,墙上悬挂的“人生不忘父母的恩,幸福不忘党的恩”的书法作品特别引人注目。李守存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孤儿,他和老伴都患有残疾,以前家里生活就靠种地和当油漆工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他和老伴享受到了低保金和残疾补助,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在乐都区高庙镇开了一间花圈铺。儿子接受技能培训后,在工地开挖掘机,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李守存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学生娃上学有补助、种地种田有粮补、搬出大山有楼房、外出务工有收入、集体经济有分红……

4年来,省林草局向山庄村直接投资和协调其他单位投资达2130万元,认亲结对帮扶资金和物品折价达48万元,山庄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扶贫的同时,驻村工作队非常重视扶志扶智,率先在七里店安置点开展了“卫生环境、文明家庭”户评选活动,评选出20户“先进家庭”,并为他们发放奖状和奖品,提高了村民的政策知晓率,提升了村民的家庭精神面貌,激发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该活动已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在精神扶贫工作方面引了路子、作了示范。

马培福认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要让搬下来的村民过上小康日子,必须要做好转型发展、转移就业工作。

带着这样的思考,山庄村在持续做好原址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将群众增收的目光锁定在第三产业上。“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我发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越来越高。搬迁后,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劳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需求也是劳动力。”马培福说。

2019年10月,山庄村在先期调查研究、家政技能培训和店面租赁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好阿姨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主营月嫂、保姆、老人护理、育婴师、钟点工、陪护、催乳师、小儿推拿、产后康复、家庭保洁及相关技能培训。山庄村持有公司的所有权,委托有关专业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方不仅要做好山庄村群众的相关技能培训和就业,还要每年向村里缴纳一定的出让金。群众的收入是多劳多得,出让金是村里固定的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

以前在饭馆打工的孙玉芳,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搬迁后,她转行干起了家政服务,当上了月嫂。“月嫂的收入高,比在饭馆打工强多了。”孙玉芳高兴地说。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