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是2016“摘帽”的贫困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本村100公顷土地种植有机蔬菜、葵花、玉米等农产品。种植、养殖配合运用,让这片土地犹如一个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吃环保饭,扶贫摘帽村的“循环农业”

青海
2021-07-01
桥头村是2016“摘帽”的贫困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本村100公顷土地种植有机蔬菜、葵花、玉米等农产品。种植、养殖配合运用,让这片土地犹如一个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4月下旬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梨花如雪,果花含苞,田间吐绿,满眼春意盎然。

在该县隆治乡桥头村葵园基地,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和光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正带着务工村民定植菜苗、点播葵籽,在这花香怡人的季节里勾勒出一幅孕育人勤不负春的图景。

4月22日下午,记者在桥头村葵园基地看到,成片的覆膜地块在春光里闪闪发亮,近20名务工村民正在娴熟地点播葵籽。

看着一颗颗埋入膜下土壤的葵花籽,在场指导操作的铁令梅露出欣喜的笑容。依靠产业扶持政策,她通过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的帮助,流转千亩土地精心打造的桥头村脱贫产业基地形成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去年我们种的46.6公顷向日葵纯收入近50万元,今年因为要倒茬,只种植了33.3公顷向日葵,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我对丰收还是蛮有信心的。”铁令梅说。

“20名务工村民点播33.3公顷葵籽,那得花费多少时间?”

面对记者的疑问,铁令梅笑着说,葵籽从4月20日开始点播,平均每人每天能点播四五亩,最多一周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随后,记者跟着她来到几栋拱棚处,有3栋拱棚内的娃娃菜长势正旺,即将进入包心期。铁令梅说:“今年3个棚种了娃娃菜,共0.3公顷,每棚定植8000余株,再过20多天就可以上市。”据李玉兰介绍,这3棚娃娃菜已经被甘肃省红古区一家蔬菜营销老板下了订单,每棚缴纳了5000元的定金,菜成熟后他们就以市场价直接收购,销路不成问题。她还估算,每颗娃娃菜按1元市场价出售,3个棚的娃娃菜全部卖出去后就能收入2.4万元。

娃娃菜心卖出去了,那剩余的菜叶怎么办?李玉兰和铁令梅想要物尽其用,于是今年社里又养了500只鸡苗,那些菜叶就将用于喂鸡。

鸡棚里的500只鸡苗长得茁壮,一把饲料刚撒到地上,它们就叽叽喳喳蜂拥而至、争抢啄食,看这精神头想必身体强健。李玉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500只鸡苗以最后成活出栏400只计算,每只按最低100元出售,就有4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原本要丢弃的菜叶得以废物利用,节约下的成本就带来了经济效益,鸡粪施到地里将变成最好的有机肥。此外,合作社今年还种植了33.3公顷玉米,计划作为养殖80-100只羊、60头猪的养殖饲料,可增加500亩玉米的附加值。如此充分利用,就能形成“循环农业”。

离开前,铁令梅又带记者参观了她已经出苗的4公顷甘蓝。“去年试种了0.01公顷甘蓝,收入0.3万元,如果不出现大的市场价格变动,这4公顷甘蓝也将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在另一个拱棚里,李玉兰书记带着村民们在定植籽瓜苗,打算试种一些,看看收成情况。

桥头村是2016“摘帽”的贫困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本村100公顷土地种植有机蔬菜、葵花、玉米等农产品。种植、养殖配合运用,让这片土地犹如一个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然而,它的潜力还未止于此,下一步合作社将沿着打造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方向推进,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路。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