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把经历寒冬后的瀚海戈壁从睡梦中吹醒。日前,记者驱车从德令哈出发一路向东,沿途一坨坨骆驼草和连片的草山,在迟来的春天里已然泛出浅浅的绿意。
经过数个小时的跋涉,汽车经过天峻县江河镇,来到了35千伏江河变10千伏配出工程施工现场。
天峻县供电公司副经理侯永福介绍,江河镇距离天峻县城60余公里,是一个藏族牧业镇,下辖8个牧业村。260余户牧民零星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于远离供电负荷中心,居住比较分散,这里大电网尚未覆盖。现在好了,等35千伏江河变10千伏配出工程竣工后,电就可以通到这片区域的每一户牧民家中。
此时正值午饭时间,施工人员席地而坐,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盒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作人员没有太多休息时间,简单吃过午饭后又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立杆、放线、紧线……
在施工现场的不远处,一位藏族老人坐在土坡上,望着整齐划一的电杆延伸到草原深处,黝黑沧桑的脸上挂着微笑,喃喃自语道:“快了,快了。”
这位藏族老人叫娘什吉,今年73岁,是江河镇莫合拉村二社的老支书。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村里通上电,村民脱贫致富。所以自从35千伏江河变10千伏配出工程动工以来,老人就会隔三差五地来“探班”。
娘什吉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还记得1969年,镇上曾建了一座水电站。因为海拔高,一到冬季水全结成了冰,发不出电,只能维持镇上的用电。因为没电,也没有什么赚钱的法子,辛苦一年下来村里人均收入还不足1500元。现在看着电马上就通到家里了,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
回忆起过去,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没有电,没有路,什么都干不成。”几年前,他们曾与广东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村子里建一个肉制品加工厂,将牛羊肉销往南方沿海地区。最终因为没有电,交通不便,合作项目以失败而告终。
贫穷、落后,看病难、出行难,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娘什吉的肩上。当了28年的社长和支部书记,直到退休,娘什吉的梦想仍未实现,“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0年村里用上了光伏电。电,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那时候,大家的致富热情高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娘什吉的儿子达尔排说,在党和国家为民富民政策的激励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2017年人均收入9000元,2018年莫合拉村脱贫清零。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养老、医疗都有了保障。有生之年,能看到大家脱贫致富,真好!”娘什吉说,“唯一不足的是,光伏板的电不够用,只能维持照明,家用电器用不了,手机充电要到镇上,如果能用上大网电就好了。”
随着江河镇产业快速发展,用电负荷逐年增长。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西供电公司结合江河镇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三区两州”电网工程建设,改善用电环境,提升服务品质。2019年35千伏江河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其中10千伏配出工程新建3回10千伏线路,全长40.73千米,低压线路63千米,配电变压器22台,总容量740千伏安。建成投运后,将解决江河镇镇区及8个牧业村的用电问题。
“如今全镇饲养牛3万头,羊13万只,种植苜蓿133公顷。已建成全县首个农牧业示范区,2019年全镇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江河镇副镇长尼玛拉旦说,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江河镇逐步走上了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