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海西州来说是任务艰巨的一年。这一年是他们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新的历史元年。

瀚海聚合决胜攻坚强力

青海
2021-07-01
2020年对于海西州来说是任务艰巨的一年。这一年是他们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新的历史元年。

2020年对于海西州来说是任务艰巨的一年。这一年是他们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新的历史元年。

“向170个村选派驻村干部510名,全州贫困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薄弱村‘双覆盖’;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率先在全省实施了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州119个贫困村和176个非贫困村每村61.75万元以上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这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映射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理念。

“脱贫攻坚有多难,我们就有多拼!在为群众谋福祉的征途上,没有退路,只能前行!”在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上,海西州上下同心、凝聚力量,不懈描绘着一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时代画卷!

巩固提升,让乡村之路更加坚实

如果说此前海西的城乡建设是在搭框架、打基础,那么近年来是在浓墨重彩于“精耕细作”,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为未来海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海西州持续开展“高原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及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州219个村,在村容村貌整治、绿化、亮化、小型广场修建、村庄道路硬化等方面下功夫。

从德令哈市出发一路向西行驶,当你看到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塑像映入眼帘时,说明你已置身于柯鲁柯镇。

下车步行,街道两旁均是青砖、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和供销社、粮站等店面将人们瞬间拉回到了祖辈们用双手开荒奋斗的年代。

柯鲁柯镇镇长李岁刚介绍,自2006年3月撤乡建镇以来,柯鲁柯镇就成了德令哈市第一大镇,并于2015年10月建成特色小镇。全镇总面积6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29人,辖区内有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拥有汉、蒙古、藏、土等19个民族,是一个农牧结合镇。

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乱糟糟的。现在走在新的镇街上,闻着农垦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的文明时尚。我们的生活正因新城镇而改变。”

海西州去年投入民生资金127.6亿元,占全州财政支出的78%。全面开展医共体建设,实现了卫生人才、公共服务、医疗资源“三下沉”。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500套、农牧民危旧房227户。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各类厕所3743座……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垫起了基石。

产业脱贫,乡村之路蕴满希望

“省政府虽然在2018年9月29日宣布摘去天峻县贫困的帽子,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天峻县要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有‘打硬仗’的准备。因此,在脱贫工作中,脱贫不脱扶贫政策、‘摘帽’不减帮扶力度、不卸责任、不调整投入……咬定目标,努力推动天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率先冲线。”审时度势,天峻县决策层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是一个纯牧业藏族村。自2008年7月,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成为了全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样板”。

无独有偶,阳康乡恰浩尔村村“两委”按照“盘活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扶贫之路。

恰浩尔村党支部书记多日吉加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树立多产并进、多业并举的观念,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多日吉加来到天峻县智格羊龙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看到其发展越来越好但又缺乏资金,就萌生了入股的想法。

多日吉加回去和“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利用村里21.75万元的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天峻县智格羊龙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村委会不参与管理,合作社每年将入股总资金的10%作为固定分红资金。

挖出了第一桶金,多日吉加的信心更足了。面对传统的畜牧业规模小、出栏低等问题,他们积极探索出“合作社+村委会+牧户”模式。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多日吉加将扶贫奖励资金10万元购买20头母牛,全部分包给牧民代养。牧户在代养期间,由县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牲畜出栏买卖所得的资金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梅陇村、恰浩尔村的成功是海西州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2019年全州再度精准发力,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7亿元,用于村集体经济、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等投入。

因富变美,乡村之路前景灿烂

百姓满意是脱贫攻坚的最大动力,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正在海西逐步实现,奔向小康成了更多人的新目标。海西州面对新的挑战,始终秉承“四个不变”基本原则,牢牢把握“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既确保工作质量,也不增加基层负担,坚持让一项项政策在瀚海戈壁开花结果,把一项项惠民措施做实做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日前,记者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园村第一书记崔天增的带领下,来到75岁的脱贫户冶存祥家。

红顶白墙的新房抢先映入眼帘,一辆写着“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红色大字的三轮农用车停靠在院中。冶存祥说:“这辆车是脱贫后政府奖励给我家的,有了车我们干农活就方便多了。”“房子是2016年政府为我们修建的,冬暖夏凉,住着真舒服。”

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冶存祥一家翻开了生活的新篇章。如今回想起过去艰难的生活,冶存祥历历在目:“过去老伴身体不好,家里的开支全靠孩子打工挣的钱维持。儿子快40多了还没结婚,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幸福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冶存祥一家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2019年1月冶存祥的儿子冶八斤结婚了。儿媳妇娘家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陪嫁了13只羊。冶八斤给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他家2019年的收入。“现在我家羊增加到130多只,前几天刚卖掉了50只,收入达6万多元。种地3.3公顷,收入达3万多元,一年的总收入差不多9万多元。”他笑呵呵地说。

“西园村以前是州级重点贫困村,全村有5户16人建档立卡。通过党和政府扶持,大力发展种养业,全村2016年实现了整体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崔天增话语里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