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马福龙精神多了,脸上神采奕奕,与人聊天总是乐呵呵的,脸上挂满了自信的笑容。
过去,马福龙可不是这样,整天坐在家里,阴沉着脸,闷闷不乐,总感觉村民看他的眼神都和看其他人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福龙失去了自信,这还要从12年前的一场车祸说起。
12年前,马福龙在村里也算是很有威望,很有能力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也挣了不少钱,但是一次意外车祸,马福龙双腿粉碎,最后无奈,只能从大腿根截肢。
马福龙丧失了劳动能力,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家里人用车轮胎做了个坐垫,马福龙只能坐在垫上用双手滑行。曾经很要强的马福龙,面对这样的打击,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那时候感觉掉入了痛苦的深渊,有时候连门都不敢出,出门后遇到村民,总感觉村民看我的眼神不一样,和村里的小孩子交流,我都要仰视,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马福龙回忆着曾经痛苦的日子。
如今,马福龙重新找回了自信,“我觉得我和其他人没什么不一样,他们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我也能靠本事养活我自己。”
马福龙观念能有这样的转变,多亏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联点帮扶单位省西川监狱。马福龙所在村是化隆回族自治县拉巴镇本康沟村,村子属于重点贫困村,全村112户44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32户112人。本康沟村地处脑,村民经济来源基本依靠传统种养殖和外出务工。
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因此村里留守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2016年,西川监狱为本康沟村捐赠了42台缝纫机,并将村里党员活动室改为服装加工车间,协调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让村里的服装加工车间成为公司服装生产基地。
“公司+农民工+小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得到了村里留守劳动力的青睐,公司对外接订单,提供原材料及销售,村里车间按订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村民们实现了农忙顾家和农闲赚钱两不误。
听说村里有这样的好事,马福龙就和老伴报了名,带薪参加了公司的培训,培训40天后,马福龙和老伴正式上岗。每天,在服装加工车间,马福龙坐在凳子上缝衣服和裤子的边角,老伴在缝纫机上缝衣服。
“老伴在这里缝衣服,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每个月有600多元的收入,虽然钱少,但是我们知足,在这里我找到了自信。”马福龙笑着说。
虽然,马福龙在服装加工车间挣不了多少钱,但是对于马福龙来说,在这里找回了自信,别人对自己的正视是他最大的收获。
马福龙一家三口,家中的3亩(0.2公顷)耕地足够一家人一年的粮食,家里还是低保户,一年的低保金每人3950元,马福龙一级残疾,每年还有5000多元的补助,一年将近1万多元,足够马福龙吃穿用度。
但是马福龙和老伴依然选择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儿子在工地上干活,用马福龙的话说,“在这里干活,不仅能找回曾经失去的自信,更能如期走上小康路。”
如今,村里服装加工车间规模壮大,省市县的帮扶下,投资210.5万元,村里的服装加工车间改建成了服装加工厂,占地面积达到了400平米,像马福龙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人在这里打工,他们大到60多岁,小到刚结婚的小媳妇,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缝出了一件件民族服饰,缝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