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吉仁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党建+扶贫产业园+牧户”,升级版的吉仁模式应运而生,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

有基地做后盾……

青海
2021-07-01
2017年8月吉仁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党建+扶贫产业园+牧户”,升级版的吉仁模式应运而生,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

八月,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风和日丽,一望无际的草原绿意盎然,乌兰县吉仁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的羊群,在草丛中游闲地觅食。

当下人们一提到茶卡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天空之镜”,但这里享有宫廷“贡羊”美誉的乌兰县“茶卡羊”也是闻名遐迩。

正是借助“茶卡羊”的美誉,乌兰县吉仁生态农牧业公司从2011年成立后一路追赶,在摸索中改革,在前行中创新,为乌兰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当地的牧民群众和贫困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离养殖基地不远的草滩上,基地聘来的茶卡镇牧民建国,骑在马上随着羊群缓缓行走。建国从十几岁就挡羊,最多时家里的羊有几百只,可就是这样,碰上个小沟小坎,家里就顶不住,日子就难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家里的羊统一放在吉仁生态养殖基地里,年底不但钱能稳当揣进口袋,就算碰了灾害,也有基地做后盾……

这种“公司+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乌兰都被叫作“吉仁模式”。董事长张国辉说:“像建国这样的牧民在公司有很多,公司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等形式,让他们意识到传统的放牧方式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效益不高,通过不断转变他们的传统养殖观念,积极推行‘吉仁模式’,以集约化养殖、屠宰、加工、运储、销售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保护了草畜平衡,让牧民们年底有固定的分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只涉及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吉仁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羊肉价格浮动、冬季里无活可干……一个个新难题摆在吉仁公司面前。

办法总比困难多。2016年正是“天空之镜”声名鹊起的一年,吉仁公司看准机会,借助盐湖旅游的“东风”,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修建了集冷链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酒店服务为一体的茶卡扶贫产业园。“如虎添翼”的吉仁公司也让乌兰的百姓对于畜牧业发展,对于三产融合有了更多全新的感受和体会。

距离产业园不远的扎布寺村,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村。村党支部书记德力格说:“以前我们没有冷藏的地方,羊到了淡季也只能选择低价出售,现在好了有了吉仁的冷链仓储,我们的羊淡季都可以储存起来,等到来年的旺季再取出来售卖。”

老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17年9月村子一共有1200只羊冷藏,11月开始出售,淡季和旺季一只羊差价200元左右,光去年就为全村牧户多赚了24万元。

张国辉顺着话介绍,我们的冷链仓储对全县的所有村子都是免费开放,只要他们愿意冷藏,我们就免费提供场地。除此之外,我们还为解决了80个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就业能力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600人(次)……

这种“一园多区”的布局,让如今的吉仁模式一、二、三产业全部融合循环发展起来,曾经的难题迎刃而解。2017年8月吉仁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党建+扶贫产业园+牧户”,升级版的吉仁模式应运而生,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

家住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的村民赵进福,因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丧失了劳动能力,带上了贫困的“帽子”,但幸运的是他搭上了“吉仁模式”的快车,通过加工盐袋脱了贫。

赵进福说:“我和吉仁公司签订了合约,加工一个盐袋可以挣两块钱,公司一个月派人来收一次,我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挣钱了。”蛋糕好吃得分着吃,赵进福把同村的十来个因病、因残的贫困户召集在一起干活。几个月下来,每个人可以为家里增收3000多元。

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产销联动、带动贫困户……升级版的“吉仁模式”为乌兰的群众织就了一张幸福网,为困难群众兜了底。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