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在脱贫攻坚中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凭借着坚毅和笃行心存高原,为夺取全面决胜小康谋变求强,昼夜兼程。

脱贫奋楫踏新程

青海
2021-07-01
海西,在脱贫攻坚中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凭借着坚毅和笃行心存高原,为夺取全面决胜小康谋变求强,昼夜兼程。

以往,这里的各族儿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完成了对柴达木盆地的再塑;今天,踏着新时代豪迈的节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全国30个自治州实现脱贫“清零”,创造了可复制、可示范的“海西经验”。

海西,在脱贫攻坚中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凭借着坚毅和笃行心存高原,为夺取全面决胜小康谋变求强,昼夜兼程。

脱贫,

是里程碑而不是“终止符”

“脱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走进海西州扶贫开发局,墙上这三行字显得格外醒目。“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去做工作。”局长钢夫如是说,“我们集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制有效措施、拿过硬办法,打出了一整套精准脱贫‘组合拳’,率先实现了全州脱贫清零。”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变精准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输血”变“造血”新模式……“向170个村选派驻村干部510名,全州贫困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薄弱村‘双覆盖’;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率先在全省实施了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州119个贫困村和176个非贫困村每村61.75万元以上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

一系列精准扶贫有效措施、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成果催人奋进,海西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以攻坚拔寨的勇气,闯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创新发展、率先脱贫的“海西路径”。

“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子,大儿子也娶了媳妇,家里的牛又多了2头……”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脱贫户冶木海买的妻子冶子里哈笑容满面地说着家里的变化,“我2017年11月当上了护林员,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了,家里的土地也承包出去了,我们还享受低保,丈夫还享受残疾补贴。”

贫困户一户户家庭的微小变化,如同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火种,汇聚在海西大地,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凝聚着民心,让百姓对决胜全面小康更是底气十足。

“当时,驻村工作队拿来了‘雨露计划’报名表,我报了汽车修理培训班。你看,这是我培训和考试后拿到的《青海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杨存义小心翼翼地把资料袋从柜子里取出来。杨存义是德令哈市尕海镇新源村村民,78岁母亲因患多种慢性疾病,常年吃药需要专人看护,两个刚上学的孩子要照顾,因病致贫,且缺乏劳动力。精准扶贫实施后他当上了护林员,从此就业顾家两不误,现在一家人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坚决打好打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小康的持久战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精髓。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全州实现脱贫摘帽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钢夫说,现在我们的扶贫工作已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的新的历史阶段。

脱贫,

是集体发展而不是“单打独斗”

“虽然我们已经摘去了贫困帽子,但只是阶段性的战役,要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峻县还要有‘打硬仗’的准备。因此,脱贫不脱扶贫政策、‘摘帽’不减帮扶力度、不卸责任、不调整投入……咬定目标,努力推动天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率先冲线。”天峻县委书记马学太说。

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一个纯牧业藏族村,自2008年7月,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成为了该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样板”。“梅陇模式”的推广,让发展集体经济成为天峻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项重“武器”。

无独有偶,阳康乡恰浩尔村村“两委”按照“盘活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扶贫之路。村党支部书记多日吉加总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树立多产并进、多业并举、多措并行的观念。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多日吉加来到了天峻县智格羊龙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但是又缺乏资金,多日吉加就萌生了入股的想法。多日吉加回去和“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利用村里21.75万元的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入股这家合作社,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村委会不参与管理,合作社每年将入股总资金的10%作为固定分红资金。

有了第一桶金壮胆,多日吉加的信心更足了,面对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滞后,规模小、出栏低等问题。多日吉加们积极探索出“合作社+村委会+牧户”模式。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里的扶贫奖励资金10万元购买20头母牛,全部分包给牧民代养,由县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牲畜高效优质出栏,买卖所得的资金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梅陇村、恰浩尔村的成功是海西州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脱贫,

是决胜小康的必由之路

海西州通过定点扶贫、行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举措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项目,带动脱贫户持续享受到政策扶贫和脱贫自强的红利。

“我们搬进了陶尔根家园的新房,终于实现了一家人多年的安居梦。”永花说,“这两年家里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通过发展养殖业,加上护林员工资、低保收入、资产收益、合作社分红等收入,我们全家的收入翻了十多倍。”

2017年,德令哈市蓄集乡伊克拉村贫困户永花通过“530”贷款项目获得5万元贷款,加上家里的一些存款购买了5头奶牛,在柯鲁柯镇租赁草场干起了奶牛养殖,在售卖鲜奶的同时加工销售奶制品。2018年,她家的奶牛数量达到13头,养殖产业发展稳定。靠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制定脱贫计划,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致富路,靠“530”贷款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他们不仅仅因产业发展而摘掉了“穷帽子”,更多的是这一路的脱贫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辛福感。

海西州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齐心协力打好“组合拳”,一套“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幸福之风徐徐吹拂着海西大地的角角落落。

“晴天屋子漏土,雨天屋子漏水,这是我们以前居住的房子,和现在相比,真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要想看别墅还是进农村。”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的 65岁老人李保民说。

现在,村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越来越好了,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二层楼房,今昔对比,村民们无不百感交集,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门上都贴着大福字,庭院里各色花卉竞相吐绿;宽敞的客厅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水电暖路网全覆盖。如今,柏树山新村260户村民都住进了新房。

实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以来, 柏树山新村不仅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而且也成为海西州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更多的脱贫户迈上小康生活的鲜活实践。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