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姓名:陈英存……为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323元……收入稳定,六项脱贫指标均已达成……现正式向村委会、扶贫工作队提出脱贫申请,望批准以盼。”
这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三角城村村民陈英存填写的贫困户脱贫申请书的部分内容,与它一同递交到乡长马明录手中的,还有该村另外17户贫困户自愿脱贫的申请书及村委会的相关评议材料。
三角城村地处脑山地区,全村227户,其中贫困户52户197人,还未实现整体脱贫。今年4月,村委会陆续收到18户73人自愿脱贫的申请。迈进村委会办公室的房门,他们骄傲地告诉工作人员:“我家已经符合脱贫标准了,我要申请脱贫。这个贫困户,我不当了!”
陈英存家是这18户中人均收入最低的,要知道一起提出申请的常才拉加一家4口人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3752元了。对此,陈英存的丈夫顾锡元憨厚地说道:“不跟别人比,咱家达标了,咱就退。共产党现在的政策好,但我们不能一直赖着好政策啊!”
正是顾锡元口中的好政策,让他这个养牛高手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愿望”。
要说他的愿望,却是再简单不过了。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前,两头牛、1公顷耕地,加上儿子在外不稳定的务工收入,构成了这个家所有的收入来源,一年辛苦下来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那时,擅长养牛的顾锡元有个简单的愿望:家里可以养上4头牛,如果儿子的务工收入再增加一些,就更锦上添花了。
“没想到,我的愿望成真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登门了解我家的情况后,2016年还真给我‘送’来了两头牛。2017年产下的2只牛犊,一共卖了11500元。”说起自己梦想成真的过程,顾锡元的眼里满是感激和欣喜。2016年至2017年,向化藏族乡利用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共为290户贫户购买西门塔尔母牛797头,而被“送”到顾锡元手中的母牛,正在其中。
愿望成真,顾锡元把4头牛养得格外壮实,这让他在村子里小有名气。5月,农忙时节,顾锡元所在的自然村三角城村一村的村民纷纷将自己的牛牵到他家代养,每头牛交260元托养费。从那时起至当年8月的4个月时间里,顾锡元便成为了36头牛的“临时家长”。
有牛养,顾锡元什么苦都不怕,还乐在其中。村子背靠林场,5至8月正是草木茂盛的时节,他将牛领进这片天然草场,当起了“牛倌”。怕牛丢,就搭个帐篷睡在林里陪着牛;担心混淆,就给每头牛都做上记号牢记心中;怕牛缺营养,就每隔几天到家中将颗粒盐砸碎再带去山中喂牛……
眼见丈夫在山中忙碌,陈英存也不愿落后。她在家中的田地里种上小麦、青稞和燕麦等作物,听说造林区招募植树工人,虽然只有几天工期,但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她又忙不迭地去报名了。
顾锡元一家的愿望很简单,但是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希望他家锦上添花,他们在村中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协调解决就业62人(次),人均增收4000元。2018年,顾锡元的儿子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一家三口的生活可谓是红红火火,用顾锡元的话说就是:“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而4月10日向化藏族乡在村里举办的“向化藏族乡‘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典型表彰大会”,给了54岁的顾锡元新的思考。
会上,7位脱贫励志的典型登台讲述自己的经历,诉说了自己对脱贫的态度和理解。顾锡元在山上未能参加,当晚下山后,妻子陈英存将会场上发放的写有脱贫励志典型事例的宣传册交到他的手中。二人仔细阅读,反复商量,品出了一个理儿:“脱贫光荣”。
一夜辗转反侧后,二人决定去村委会主动申请脱贫。没想到,村干部告知他们,申请的不止他们一家,13日将专门召开贫困户拟脱贫村民民主评议大会,请户主陈英存务必到场并正式签署申请书。
评议大会认为陈英存等18户村民符合贫困户脱贫“六项指标”要求,全票通过了他们的自愿脱贫申请。
这件事成了陈英存一家新的骄傲,也成为了向化藏族乡的骄傲。2017年,上滩村和下滩村两村40户主动申请脱贫,2018年又收到43份脱贫申请书,而各村主动脱贫的村户名单还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