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闫红瑛
(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本文以“SWOT分析法”为理论依据,主要从S(优势)、W(劣势)、O(机遇)、T(威胁)等四个方面对影响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西藏;旅游资源;生态旅游;SWOT分析;西部大开发
[作者简介]闫红瑛(1977- ),女,陕西咸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区域经济。
在西藏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S (优势)是指: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优越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潜力优势。W(劣势)是指:软硬环境基础较差;发展资金匮乏、生态旅游开发启动资金缺口较大;自然景观旅游季节性的制约。O(机遇)是指: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国家对西藏旅游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平稳定的经济社会大环境。T(威胁)是指:同类旅游资源激烈的市场竞争;过度和不科学的旅游开发、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由于立法、执法体系的不健全,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
一、内部优势
(一)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
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封闭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西藏独特的气候现象。西藏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来形容这种独特的高原气候;由于日照多,辐射强,即使寒冷的冬季,如果有阳光,西藏的白天仍然暖意融融。因此,除藏东南以外,按平均温度标准来划分,西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夏季。除藏北高寒地区外,西藏其他地区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而,从气候条件来说,西藏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更是夏季避暑的最佳选择。
(二)旅游资源优势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境内高峰林立,江河纵横,湖泊密布,藏东南有莽莽的原始森林,藏北有广阔的羌塘草原,整个西藏气候复杂而独特,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生态旅游自然景观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以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主的旅游资源是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丰富宝藏,是登山、徒步、攀岩、漂流、科考、探险等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西藏还拥有极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有一千七百多座保护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庙,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观区;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人文景观区;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为代表的后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观区;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为主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区;以昌都康区文化为代表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区等。宗教寺庙、酥油茶、藏族歌舞、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还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开发潜力优势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
1979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旅游管理局,但是由于当时地理环境封闭、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缓慢,对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近几年西藏大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生态旅游发展才刚刚开始,许多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各种条件不成熟尚未开发利用,这就给西藏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内部劣势
(一)软硬环境基础较差
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从硬环境方面来说,西藏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十一五”期间在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和日益增加的游客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滞后的硬环境建设已经严重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软环境方面来说,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严重,旅游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目前旅游管理现状。西藏还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美国 80%的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受过大学以上相关专业的正规教育。[1]在西藏生态旅游中,无论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一般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接受过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的相对较少,而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出身的专业人才就更少。近年来,虽然西藏游客量和导游量均在增加,但他们的增幅并不相同。2002年每增加1名导游,游客增加1496人次。而2005年每增加1名导游,游客增加12824人次。[2]游客增幅远远大于导游的增幅。
(二)发展资金匮乏、生态旅游开发启动资金缺口较大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资金匮乏。由于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入也主要靠国家财政拔款,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建设资金就显得十分匮乏。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西藏相对比较封闭,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地区畅通;旅游投融资环境较差,投资回报率低,主动到西藏投资的内、外资企业家不多,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范围的有效开发。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不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因而开发的难度更大,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多。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藏在生态旅游开发启动资金上还存在很大缺口。
(三)自然景观旅游季节性的制约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王松平指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西藏旅游业受季节影响较大。全年90%的游客集中在5-10月进藏,从头年11月至来年4月游客人数相对较少,旅游淡旺季分明。从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来看,已经呈现出这种规律性。此处仅列举2009年西藏各月份接待旅游人数来说明这一规律(见表1),可以看出,虽然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进藏旅游人数大大增加,但西藏旅游淡旺季明显的特征仍未有大的改观。(见图1)
2009年旺季接待的游客量是全年游客总量的90.08%,而淡季进藏的游客量不足全年游客总量的10%。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旺季时,导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接待能力严重不足,而淡季时这些配套设施却大量闲置,供求的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
三、外部机会
(一)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国家对西藏旅游业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国家对西藏旅游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将旅游业做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确定了“取消港、澳旅游的进藏限制,放宽台湾旅游的进藏限制,逐步取消外国游客进藏的批准函制度”等政策;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生态环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继续加大了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这些特殊优惠政策涵盖了投资、财政税收、金融、生态建设、对口支援等方面,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党中央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每年都拨出相当数量的款项,组织和派遣一批又一批科技文教工作人员和各方面的领导骨干支援西藏,帮助西藏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国家对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西藏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这些政策方面的支持为今后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
从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已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迫切需求。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与支持的力度会逐步加强,生态旅游市场将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早在1990年全球生态旅游业产值就已达20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以10%~30%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3]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3.9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8%。“十一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逾984亿元,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八千亿元。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国内旅游市场在2020年游客将达到10-20亿人次,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西藏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更是生态旅游的乐土,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
(三)旅游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转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达尔在对梯度推移发展模式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效应理论。按照扩散效应的理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梯度的上升,就会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和资金向相邻区域及欠发达区域转移,其中有部分资金会流向旅游业。同时,旅游发达区域的旅游企业也会对其他区域的旅游业以投资、参股、收购等形式进行产业转移,这样会带来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4]西藏是我国经济发其他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较低层次,尤其是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必然成为旅游发达区域进行产业转移的对象,这对西藏发展生态旅游是一大机遇。
(四)和平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大环境。对于西藏经济的发展来说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虽然由于达赖叛国集团及境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势力的存在,给西藏社会环境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并且影响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然而,由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以及全区各族人民的齐心努力,使西藏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在向持续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以经济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
四、外部威胁
(一)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旅游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传统大众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走出户外、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便在传统大众旅游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生态旅游”热潮导致生态旅游在全国各地都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抓,而西藏邻近省区更是如此。西藏同周边一些地区如青海、云南、四川、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不仅拥有较为类似的自然资源,甚至人文资源也比较接近,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受近邻生态旅游地替代性竞争的挑战非常大,这对西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二)过度旅游开发和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目前旅游开发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在市场化条件下,非旅游部门对旅游业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项目日益增加。西藏在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引入民间资本,加之生态旅游在西藏发展伊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存在着决策的经验性、开发的盲目性、建设的资源浪费性、环境的破坏性和效益的片面性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藏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期限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与旅游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相比,开发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造成的破坏可能范围更大、影响更深刻。”[5]
目前,在旅游过程中许多游客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生态意识,在旅游消费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和谐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在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也比比皆是,这些行为必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
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没在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由于西藏的特殊性,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不确定因素,例如,随着生态旅游过程中未知负面影响的出现,人们对生态旅游实践越来越持怀疑或批判态度;[6]或者由于立法、执法体系的不健全,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权限划分不清,难以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其他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未知负面因素的出现会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偏离初衷,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 综合分析表,如表2所示。
虽然本文的主题是对西藏生态旅游进行SWOT分析,但不妨从原则上对西藏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走生态旅游资源产业化道路,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阶段、分步骤开发。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等经验成熟了以后再“以点带面”向其他地区扩展。西藏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的粗放式开发模式,要走精品开发的道路;加强与国际生态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建立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西藏区情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和规范,努力将西藏建设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一流生态旅游胜地和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唐丽.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刍议[J].湖南林业科技,1999(1).
[2]洁安娜姆.西藏导游人才本地化特点培养与需求分析[J].人力资源研究,2007(9).
[3]LindbergK.PoliciesForMaximizingNatureTourismsEcologi2-calandEconomicBenefit[M].WashingtonDC:WorldResourceIns-titute,1991.
[4]王立国,魏琦.江西省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5]钟国平,周涛:.生态旅游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2(4).
[6]刘雪梅 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J].生态学杂志,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