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构建与意义
赵国栋1 , 李海平2
(1.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拉萨 850000)
摘 要:长期以来,西藏茶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系统研究、必要的保护与传承,也缺少有引导性的创新。在此状况下,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未引起研究者们与决策者们的重视。总体而言,西藏生态旅游的开展与茶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可以实现有益互动。发展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要注重策略的应用,包括原则性策略与具体实践性策略,大力推进发展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八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赵国栋(1977- ),男,河北秦皇岛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茶文化,茶社会学,社会史,文化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布局、整合与发展策略——基于优化生态资源视角”(项目号:71563045)的阶段性成果。
西藏的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来到西藏。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西藏的茶文化越来越受到旅游爱好者的喜爱。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研究,也缺少必要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缺少引导性的创新,所以西藏茶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也在被人们所遗忘。本文将围绕开展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一、西藏生态旅游概况与发展方向
许多研究者认为,目前西藏已经到了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阶段,而且迫在眉睫。罗华(2012)认为,“传统旅游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加之西藏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地域性、脆弱性等特点,若不加以保护和开发,那么这片几乎无污染、原生态的美丽家园将会变得满目疮痍。”所以他认为“从传统旅游到生态旅游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
2011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西藏生态旅游富区惠民》的文章。文章提到, 2010 年时,西藏“乡村旅游”已覆盖全区各地,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达到 1.2 万多户、4.8 万多人,农牧民实现旅游接待服务收入 2.94 亿元,人均年收入 6118 元。文章还以林芝地区鲁朗镇扎西岗村较早经营生态旅游的农户平措为例作了说明。“生态旅游为西藏人民带来了实惠,富裕起来的人民也因此更加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2]“十一五”期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超过 100亿元,大大提高了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水平。
西藏旅游是国内外旅游的一个热点,通过表1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外,西藏旅游人数及收入总体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这成为大力发展西藏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但是,西藏生态旅游总体仍在普通大众旅游之列,并没有独立的运行机制,也没有相应的针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机构与相关统计。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其中的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均可归入生态旅游范畴之内,只不过其各种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并未按生态旅游去开展,制约了西藏旅游资源功能的发挥和旅游质量的提升。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西藏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中仅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历史遗迹中有“茶马古道”内容,实际上,这远远不能代表西藏茶文化的丰富形式与内容。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构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大类相互交叉的模式,从而真正表现这一生态旅游的内涵,构建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模式。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1年完成的《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有关于西藏旅游区划的内容。该报告认为,基于西藏各地区之间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旅游资源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应对其旅游进行必要的类型划分,以明确开发方向和途径。报告认为西藏的旅游分区应遵循四条原则:旅游地域的完整性原则、旅游特点的类似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结合的原则以及兼顾行政区划的原则。根据此原则,西藏可分为四个大的旅游区。
(1)藏南谷地文化旅游风景观光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四个旅游亚区。
(2)藏西山地文化探险旅游区,包括普兰、扎达、日土、措勤、改则、革吉六个亚区。
(3)藏东高山峡谷康区文化旅游区,包括分别以昌都和芒康为中心的两个亚区。
(4)藏北高原游牧文化探险、科考旅游区,包括以索县为中心的怒江河源旅游亚区,以那曲为中心的羌塘游牧文化旅游亚区,以尼玛为中心的大湖区旅游亚区[3](P30)。
根据这一思路,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应归属于第一区划,以文化旅游风景观光为主。
报告认为,开展旅游线路的组织与开发,应本着“(1)不断更新和优化传统观光型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徒步旅游等特色项目。(2)利用藏民族有传统过林卡节的习惯大力推出一系列适应城镇居民要求的短期,短程旅游线路。(3)大力开发符合社会时尚的专项旅游产品……”[3](P33-34)等原则推进西藏旅游业全面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建立高度权威、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其内容应包括:旅游产业决策协调体制、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行业自律体制、旅游区(点)管理体制[3](P46)。要完善相关的旅游法规,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旅游企业依法经营,旅游职工依法从业等;要逐步提高旅游的科技创新;要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区外引进与当地培训相结合,院校培养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培训、上岗与人事、工资管理相结合,大力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以及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要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贯彻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3](P47-50)。
二、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生态旅游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一是茶文化的载体茶叶与茶园是自然生态的典型代表;二是茶文化本身是人文生态的典型代表。目前开展的茶文化旅游已经显示了生态性特征,并较得了较好的效果。
Jolliffe(2003)、Tea Tourism Project(2005)、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2005)均强调在世界范围内与茶相关的旅游在诸如泰国、斯里兰卡等许多国家得到了好的发展[4]。Jacquelyne Muhati 和 Lee Jolliffe(2007)总结了肯尼亚茶叶生态旅游的特征,并分析了文化与市场中的茶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5]分析认为,在肯尼亚,茶叶旅游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并且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从肯尼亚的旅游特征与茶市场特征分析,二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与相关性,把二者有机结合是肯尼亚观光农业发展的必然,并且对观光农业整体的发展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茶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旅游者视角进行分析。Shao-wen Cheng 、Fei-fei Xu 、Jie Zhang 、Yu-ting Zhan以河南省信阳毛尖茶文化旅游为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作出回应的被调查者中饮茶现象非常普遍,他们自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茶叶与茶文化知识,并认为饮茶有益健康。研究表明,被调查者对茶旅游持积极的态度,68.7%的被调查者有茶旅游的经历,8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以后会参加茶旅游。研究发现,茶旅游者年龄主要集中于31-40岁之间,其中女性比例(53.5%,N=61)稍高于男性(46.5%,N=53)。研究认为,从茶文化旅游需求方而言,潜在的茶旅游者是那些对茶与茶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经常饮茶或对饮茶持积极态度的人。对茶文化旅游市场而言,男女两性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如男性饮茶时间一般长于女性,而女性在茶文化旅游方面更具有积极性,因此两者均可构成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核心主体。研究认为,人们对茶了解越多,他们对饮茶越持积极态度;越是经常饮茶者,他们越倾向于成为茶旅游者。[4]
三、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策略
西藏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第一个视角是原则性策略,第二个视角是具体实践性策略。原则性策略指发展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所应遵循的理念与关注的重点。
1、建立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这是基础设施推进策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并通过优良的设施进一步吸引旅游者。主要包括实现茶文化生态旅游需要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保证旅游实现与持续的食宿条件等等。
2、开发主体多元参与性,这是主体推进策略。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是某个企业的事,更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一项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其中的社会事业。至少包括政府、企业与社区三个重要组成。
3、资源利用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因地制宜性,这是资源开发策略。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要根据具体地点的特色开展,比如拉萨有着浓郁的酥油茶文化,但林芝易贡却有风景独特的高海拔茶园,显然,二者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所利用的资源是有区别的。
4、游客体验的共鸣性,这是游客市场可持续策略。无论参与型体验还是观光体验或教育学习体验等均需要游客在其中产生足够的共鸣,这种共鸣既是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的型塑过程,同时也是维持并开拓旅游市场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个视角是资源与产品开发利用策略。该策略是第一个视角,即原则视角下的具体策略,与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更直接的相关性。
1、拉萨市实行原地浓缩型策略。原地浓缩型开发模式指将当地的建筑、服饰、风俗等集中呈现,让游客可以领略当地的风韵,比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兴建主题园等[6]。拉萨有着浓郁的茶馆文化及酥油茶文化,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建设茶文化博物馆的最佳地点,与西藏博物馆相呼应。
2、林芝易贡茶场实行整合提升型策略。易贡茶场目前建设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茶园旅游、茶文化旅游建设基本没有开展,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并提升质量,从中开拓出以茶园生态为基础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3、林芝察隅地区实行建设利用型策略。所谓建设利用型策略指在全面规划前提下,把茶园建设与茶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在开辟新茶园的同时即规划出相关旅游事项。目前察隅地区有较少的茶园,借助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特点,可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开辟生态茶园,同时利用原有资源与新开辟资源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
另外,在策略设计中还必须关注与茶文化生态旅游相关的附加环节,如茶文化酒店或主题宾馆的设计、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设计等。虽然二者不在茶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策略的核心范畴之内,但却与其密切相关。茶文化酒店或主题宾馆是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结果,也是茶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茶文化向酒店行业的渗透的趋势,是适应人们文化出游的需求而出现的。同时,茶文化酒店或主题宾馆又可以极大地促进茶文化传播,尤其促进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一项调查认为,基于茶文化定制游,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发展与茶相关的旅游的潜力以及提供此项服务与产品的意愿[5](P156-157)。
四、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是指将茶业资源、茶叶历史与现代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7] Lee Jolliffe把茶文化旅游称之为“茶叶旅游”(Tea Tourism),他说:“茶叶旅游是一种因为对茶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的兴趣,而受到吸引,从而产生的一种旅游。”[8]显然,茶文化生态旅游涉及的文化与社会内容则更多一些,笔者认为从内容与形式上,其至少应该考虑到“生态旅游”所涉及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大方面的所有内容。那么,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到底对西藏文化、西藏旅游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呢?
第一,提升西藏文化的吸引力与艺术魅力。虽然西藏有着以藏传佛教和民间艺术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作为西藏最独特文化组成之一的茶文化却从未被人全面了解,虽然有研究者对此也做过尝试,试图展示与分析西藏的这一文化宝库,但其内容显然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西藏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因此,能够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契机和突破口,全面系统地展示历史中的西藏茶文化成为了西藏文化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
第二,提升西藏文化产品的文化品牌与价值,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条打造。西藏茶文化产品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衍生产品,她既包括直接的茶叶产品,也包括以茶叶为核心形成的图片文化、包装文化、观光文化、道德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等各个方面。茶叶及其文化衍生品均与高雅的生活情趣相联系,只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有理由相信这种生活氛围可以在西藏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不断扩大,不但能够促进茶产业链条的升级,更能把这种文化品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成为一种借助生态旅游而直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有效形式。
第三,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生态旅游建设,促进旅游市场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西藏的旅游市场虽然持续升温,但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旅游业配套性的交通资源不足、管理不完善;旅游业配套性的支柱行业发展滞后;旅游业人才缺乏,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对西藏民风民俗等民族文化的宣传,同时也缺乏宣传意向的民意征集过程,等等[9]。针对这些问题,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进力,可以促使这些问题更为显著地表现出来,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另一方面,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套发展,这也会一定程度推进问题的解决,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促进西藏社区参与文化建设。茶叶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制茶喝茶是每个西藏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西藏人民对自身茶文化的热情,进行自发地保护、挖掘、传承与创新。这正是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通过这种全民参与,将有利于社区高雅文化的形成,有利于人们增加保护生态的意识。
第五,有利于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更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管理。目前西藏旅游市场管理中,市场化程度很浓,过度市场化的旅游市场,尤其在生态旅游中过度强调市场化,则会削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进而削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实施,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条主线开展,让社区充分参与,实现旅游管理的民族化、地方化与特色化,化解过度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六,有利于推进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转变旅游模式。目前西藏旅游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环境破坏现象,如旅游区垃圾多,植被被破坏,空气污染等。茶文化生态旅游不但本身强调生态特征,而且强调文化旅游的环境保护,从文化角度去宣传和感染游客,使环境保护成为旅游中的一部分,促进粗放式旅游模式向文化和生态模式转化。
第七,有利于西藏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尤其能够提升相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吸引力。从短期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并不会为西藏第三产业和相关的文化产品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但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现代人生活与休闲需要的一种旅游方式,就此而言,从长远来看生态旅游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推进力量,有效提高投资与回报比。
第八,通过茶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最直接展示西藏与内地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西藏茶文化内容丰富,其中许多内容与历史、政治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内地对西藏茶叶需求的全面供给以及英国支持印度向西藏的茶叶输入和政治军事入侵等内容可清晰地告诉参观者一些历史真相,让人们通过旅游增加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结 语
通过以上的简要介绍与分析,我们发现,西藏茶文化与西藏旅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推进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就不能忽视西藏茶文化的存在状态。当然,在目前状态下,西藏茶文化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经济中,都还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要实现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好西藏茶文化的宣传、传承、创新与开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和探索。这一过程也就是构建西藏茶文化新生态的过程。从构建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原则和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茶叶是西藏不能缺少的饮品,茶文化也是西藏发展不能缺少的元素,成为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罗华. 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3).
[2]张帆,肖遥,张文.西藏生态旅游富区惠民[N].人民日报,2011-05-25.
[3]王丰执笔.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研究[R].2001.
[4]Shao-wen Cheng, Fei-fei Xu, Jie Zhang, Yu-ting Zhang.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Tea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Xinyang, China.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0(2).
[5]Jacquelyne Muhati and Lee Jolliffe. Tourism and Tea in Kenya: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A]. Lee Jolliffe. Tea and Tourism[C]. Cromwell Press, 2007.
[6]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3).
[7]罗艳玲.论开发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优势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6).
[8]Lee Jolliffe.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romwell Press,2007(9).
[9]胡琦.试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性建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