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路径,平衡市场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只有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并重,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西藏经济近年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从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看,同样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这对于西藏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机遇。本文拟将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提出针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藏上市公司核心能力建设研究——以西藏藏医药业上市公司为例

西藏民族大学
2016-05-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路径,平衡市场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只有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并重,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西藏经济近年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从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看,同样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这对于西藏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机遇。本文拟将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提出针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藏上市公司核心能力建设研究——以西藏藏医药业上市公司为例

陈爱东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路径,平衡市场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只有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并重,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西藏经济近年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从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看,同样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这对于西藏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机遇。本文拟将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提出针对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藏上市公司;藏医药产业优化

作者简介:陈爱东(1970- ),男,四川成都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财政。

袁月(1990- ),女,陕西咸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财务与会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藏新型农村经营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14XMZ049)和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财政学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医药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理论界关于什么是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许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网络上进行搜索,也可以发现有多种不同的指标和解释。就医药行业而言,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大致有三类:一是专利、品牌和技术;二是质量、生产率、客户满意度;三是企业文化、管理层素质、核心配方、营销手段等。笔者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通过组织、管理等手段,对企业拥有的人财物资源、技术技能、知识文化等整体的整合能力,并根据这一水平,创造出相对其行业竞争对手,具有自身比较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如西藏奇正藏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它的“一轴两翼一支撑”战略:即坚持做强做大公司的核心产品消痛贴膏,通过大医院、基药、零售三轮驱动实现消痛贴膏的持续增长,通过拓展疼痛产品线,为患者提供丰富的疼痛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加快神经康复和妇科疼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培育新的战略性大品种,通过数据信息、运营、人才、机制的建设,提高效率、提升能力和动力,打造一个高效协同的、充满活力的动车型组织。

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构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看以下三个指标:

一是公司的创新能力。彼得·德鲁克说:“不创新,就死亡”。公司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公司能不能不断研究开发并投放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新药。如双鹭药业其创新力指标以100的分值位列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之首,就是因为公司能够持续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二是公司的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企业的竞争离不开管理。管理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分析我国竞争力强的医药业上市公司,无一不是在公司资源配置、资本运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有着良好管理能力的企业。

三是公司的营销能力。医药行业的营销具有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公司的营销不单是在产品环节,而且包括新产品上市前的市场调查等,如前面提及的西藏奇正藏药公司,实行了大医院、基药、零售三轮驱动的营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藏医药业的发展营造出足够的成长空间,藏药的生产从少量到如今形成规模化产业发展壮大,从藏区的医院门诊走向市场,从医院的制剂室发展为如今的制药厂。如今,西藏自治区已有4家在国内上市的藏医药公司,即西藏药业(600211)、奇正藏药(002287)、灵康药业(603669)和海思科(002653),其中西藏药业和奇正藏药属于藏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从西藏藏医药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看,藏医药生产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公司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资产回报率整体高于全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4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都在11%以上,显示公司经营能力比较突出。

(二)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奇正藏药作为一家以藏药传统产品开发利用为主的公司,主打产品奇正伤痛膏贴,效果良好,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而且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西藏药业主打产品诺迪康胶囊年销售额逾亿元,同时神秘的西藏文化也随其产品诺迪康胶囊、雪山金罗汉等令广大消费者所熟知。

(三)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藏医药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方面来说,“一带一路”政策对藏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传播带来有益的效应,边贸口岸的建设有利于藏医药的对外传播销售,也有利于藏医药对外的吸收融合发展。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更有利于这些藏医药企业进行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除此之外,国家医疗改革在短期内也会影响到藏医药企业的盈利水平,医保定点限制非药品销售与药店多元化的冲突也会限制藏医药的零售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进行结构化的调整和优化,形成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

三、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发展优势

藏药是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力的民族药之一。无论是其制作工艺,还是其特殊药效,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西藏自治区加大了藏药的开发和利用,藏药生产企业不仅规模得到了空前壮大,而且其经营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具备系统化、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藏藏医教育事业开始正规化发展,从学习到临床实践,形成一套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辅以民间师徒间传授教育的格局。1983年,自治区建立了第一所藏医学校,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1985年,西藏大学设立藏医专业开始本科招生;1989年,藏医学校与西藏大学藏医系合并成立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为全区和其他省区的藏族区域输送大批毕业生,成为西藏自治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990年至1995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友人的帮助下,自治区又成立了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同样培养了出色的藏医药人才。除了正规教育外,自治区与藏医院以及各地市卫校也积极为基层的藏医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二)多层级生产,具有前向性优势

目前藏药的研制和生产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和前向性的特征,这表现在:1、西藏自治区的藏医院以及藏药厂都拥有藏药生产基地,且年产量高,品种丰富,受众面广;2、自治区各地区级藏医院、县级藏医院和县医院藏医科等下属的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也具有高质量的年产量;3、自治区内的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如西藏藏药学院等也在生产传统特色藏药。不同层次的藏药生产,大大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为保障边疆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博采众长、形成独有的藏医药体系

藏传佛教也为藏医药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寺庙系统包括哲学、天文历法、美术书法、诗歌、藏医药等各种方面的培养,藏医药能传承至今自成一体,与藏传佛教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著作《四部医典》是藏医中的“圣经”,这不只是藏医学院的学生的学习精髓,密显结合的藏传佛教寺院也会将藏医学知识传授于僧人。这些藏医典籍所载皆为藏文,后来才翻译为其他语言。藏药制作方法也有别于汉族的中医药制造,且只独有的藏药制造厂才能造出。藏药只出于藏地,藏药拥有独特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其发展的独特优势。

四、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发展瓶颈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

西藏自治区地广人稀,拥有广阔的行政区划土地和稀疏分布的人口。总体来看,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呈现数量和质量结构性矛盾问题的现状,就藏医药行业来说,相关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失衡,就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通晓管理的人才更是稀缺。一方面,自治区藏药企业大多是由藏医院附属的药厂和制剂室发展而来,它们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理论指导优势,以传统方式加工炮制藏成药。但在相关人力资源以及相关技术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藏医药的研发很难突破传统的窠臼,与现代医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飞跃性的创新。而另一方面,那些主营业务虽不是生产藏药,但是具有先进设备以及现代医药技术和人才的药品生产企业,由于缺乏藏药的专业人才和临床实践基础,因此生产出的藏药不能充分体现藏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这般“废医存药”的藏药研发方式也是不符合藏医藏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最终将可能导致藏医和藏药文化的没落。

(二)基础研究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核心技术缺乏

目前,西藏自治区的藏药上市公司中,大部分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数公司仅仅依靠一两种传统的藏药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公司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如中药龙头企业云南白药,其核心竞争力就非常强大,公司每年都有新产品持续上市,传统优势+新产品开发+公司文化,就形成了它对抗风险和创造最大的资本。笔者暑假到现在几家医药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总体而言,公司规模不大,基础研究非常薄弱,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对藏药的研究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严重不足,多数公司只能依靠生产珍珠七十丸等传统的藏药产品进行简单再生产,自我产权的新药研制能力基本上不具备。

(三)藏药材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藏药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仍停留在传统自采自销的粗放层次上。大量的无序采挖令目前藏药材中的一些大宗、常用品种趋于濒危状况,使得藏药材资源的后续供给直接影响到本身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些名贵药材大多是私人无证收购与倒卖,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使药材资源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如何把藏药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部分地方在试点进行人工种植藏药产品,这虽然是一个改革方向,但是从藏药产品可持续发展看,藏药材不但要有后续的资源保障,而且还必须有质量的保障,这就需要自治区政府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和利用。

(四)对藏医药知识产权重视和保护不够

藏医药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传统的有价值独具特色的藏药单方、验方、民间医籍及诊疗技术,在西藏各个藏药厂和藏医院被滥用,当前假冒伪劣和商标侵权等现象在藏药市场上也频繁发生。到底民间有多少有价值的藏药单方和诊疗技术需要去抢救和保护?谁也说不清楚。2009年我国中药局曾经在拉萨召开过一次藏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讨会议,会议也达成了重视藏医药知识产品保护的共识,但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关于藏医药知识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藏医药作为我国第二大医药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治疗方法、验配技术以及特殊功效,在藏医药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的今天,为了藏医药产业的规范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

五、关于藏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相对于需求侧改革重在“治标”,那么供给侧改革则更重于“治本”。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藏地区而言,更需要强有力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是简单对社会的商品或劳务供给增量,它还包括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即一手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性”的改革强调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政府提出的各项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手段主要划分为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等四大内容。这些内容的实质在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国家政体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分工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经济各部门主观能动性,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放松管制、减税清费、破除垄断等一系列减少行政干预的手段,放松行政方面的供给约束,如放松行政管制、行政垄断等,才能实现解除供给抑制。

对于西藏地区医药业上市公司来说,应当在这次改革中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藏药品牌。基于西藏藏药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品雷同较多、生产企业众多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大大小小生产珍珠七十丸的企业有三十多家,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快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是要统筹规划,鼓励西藏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以减少重复产品的生产和低效资源配置,抑制部分产品的严重过剩。

二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统一制药标准,支持藏医药企业提高自我研发能力,形成具有创新力的品牌产品。

三是降低医药企业营销成本,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藏医药流通与普及,提高现有各级医院治疗的水平和藏药产品的普及力度,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目标,实施大健康战略,让更多的藏药产品进入全国各医院,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六、西藏医药业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路径

(一)加强知识产品保护技术创新

加大藏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传承优秀西藏藏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医药行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行藏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能力,加速推广和应用藏药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藏药生产模式。依托先进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建设企业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本身,应当树立科技创新主体的自主意识,提高科研投入,通过结合高新技术等多种途径来增强自身技术壁垒,将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型藏药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原材料优势,合理控制药材原材料,保证自己在产品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以主导产品带动藏药产业发展。发展和建立核心产品和明星产品,形成核心技术和竞争壁垒。

(二)提高藏药整体的宣传力度

西藏地区物产丰富,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阻隔,很多藏医药产品鲜有人知。“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为西藏地区产品的销售带来便利,藏医药需要有更多的目光加以审视,才能发现其闪光之处。这些医药领域的奥秘最有潜力成为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藏医药与藏文化的底蕴结合起来,对内地消费者进行宣传,使内地消费者对藏医药广为了解。因此,藏医药的传播发展不仅仅需要开拓时空上的传播渠道,也要重视藏文化本身的传播发展,令消费者能够接受藏医药。营造具有规模的销售平台可以帮助藏医药和藏文化的传播以及推广。可以整合当地藏药生产企业,组建成藏药集团,实行资源协同,统一质量标准,有利于营造西藏自治区精良的藏药市场形象。另外,政府应担当起藏医、藏药作为藏文化主体地位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责任,对当地优秀的藏药企业和藏药产品进行推广宣传,营造西藏自治区藏药发展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组织丰富临床实践的藏医药学专家队伍,或者考虑在重点省市地区建立藏医专科门诊和医院,进一步宣传推广藏医藏药,积极在市场上推动自治区藏药精品销售,使古老的藏医药重新焕发生机,真正走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三)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

整体而言,西藏藏药企业呈现小而多的特征,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个体私营企业,都需要大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的能力,要善于学习内地的医药企业,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抓住内地援藏政策,实行团队式医药行业人才援藏,引入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医药行业人才,帮助西藏藏药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元地,杨雪,胡园园,李艳佳.“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3.

[2]占堆.西藏藏药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讨[J].西藏科技,200511.

[3]张国欣,安宁宁.以供给侧改革破解民族地区发展难题[N].中国民族报,2016-03-15.

[4]吴国华.民族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