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传统的生计方式转变成以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的现代发展模式。西藏错那县勒布沟是门巴族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将文化与区位优势整合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西藏错那县门巴族聚居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西藏民族大学
2017-03-20
在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传统的生计方式转变成以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的现代发展模式。西藏错那县勒布沟是门巴族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将文化与区位优势整合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西藏错那县门巴族聚居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陈立明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要:在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传统的生计方式转变成以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的现代发展模式。西藏错那县勒布沟是门巴族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将文化与区位优势整合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西藏错那县;勒布沟;门巴族;特色产业

作者简介:陈立明(1957- ),男,重庆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文化和喜马拉雅文化。

赵勇(1984- ),男, 四川绵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与喜马拉雅山地族群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西藏错那门巴族特色产业与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现状研究”(项目号:QZY1613)的阶段性成果。

勒布地区,俗称勒布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

勒布沟位于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南部,距错那县城40公里,邻近举世闻名的门巴族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故里。平均海拔2800米的勒布沟是著名的生态、人文旅游风景区。它西邻不丹,南接中印边境实际控制区,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勒布沟是传统意义上的半农半牧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门巴族同胞利用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尝试发展商品经济。“在西藏各级政府的扶持下,门巴族人民充分利用地处喜马拉雅山区多雨温湿的气候特点,在扩大农业生产,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增收很快。”[1]P108)勒布沟的门巴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兴办了茶厂、种植大棚蔬菜、成立竹编、木碗合作社等,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实施,勒布门巴族聚居区社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的收入不断增长。到2015年底,勒布地区4个门巴民族乡(即贡日乡、吉巴乡、麻玛乡、勒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7.45万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19.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252.3元,同比增长15.2%。①

一、勒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勒布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勒布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知道,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声誉,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国家民委正式宣布启动兴边富民行动,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按照先试点、重点突破、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方针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富民强国与睦邻,在这个实施的重要指导方针中富民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目标。”[2]

国家的“兴边富民行动”扶持的项目,在西藏主要是由各级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落实,扶持边疆少数民族的特色产业发展是兴边富民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从2000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各级政府累计向错那县投入了9000多万元。② “十二五”期间,错那县民宗局在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争取实施了76个项目(不含2015年项目),总投资为4270万元,其中用于扶持勒布沟四个门巴民族乡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的投资高达2206万元。②同时在茶叶种植、荞麦系列产品加工、野猪养殖、天麻种植、油菜及羊毛加工、藏鸡养殖、木碗加工等七项特色产业方面做重点培育和发展。另外,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开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的、不具规模的相关产业,优化农牧民的组织构架,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2015年错那县民宗局计划争取3000万元的项目,主要涉及特色产业、民族手工业、各种加工业及放牧点等。项目优先考虑边境地区,把资金重点安排在门巴民族地区,着力解决勒布沟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勒布沟的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制约着刚刚起步的勒布沟特色产业的发展。勒布沟地处边境,远离西藏的中心城市。沟里与外部世界交往很少,致使这些极具竞争力的原生态的特色产品很少为世人所知。

由于各种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不具规模、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流程粗放缺乏统一标准等原因,使得“门隅甘露”、苦荞茶、野猪肉这些产品无法进入正常的销售系统内进行销售,只能通过“土特产”、“节庆展销”、“旅游地特色产品”等零散的方式进行零星的销售。

二、勒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个案

勒布沟平均海拔2000多米,属于山地型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境内森林密布,是雪域高原上一处难得的宝地。从高寒的错那县城到勒布沟大约50分钟的车程就大有四季不同天的感觉。现在勒布沟仍保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也有部分土地非常适合农耕,勒布沟拥有宝贵的区域稀缺资源。另外,勒布沟还有斯木扎莲花生修行圣地、唐僧西天取经壁画、仓央嘉措行宫、勒布三圣湖、吉布二十一度母神山、吉布七圣湖、杂嘎寺等宗教圣地、胜迹和“门巴戏”、“门巴萨玛酒歌”、“门巴拔羌舞”等门巴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勒布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对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缺氧的西藏来说,门巴族聚居的勒布沟具有十分突出的文化和区位优势。

勒布地区由吉巴、贡日、麻玛、勒四个门巴民族乡组成,虽然都处于勒布沟,但四个乡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有差异。经过多年调查论证,发现海拔相对较高的贡日和吉巴乡最适合种植荞麦,海拔较低的麻玛和勒乡适宜种茶树和其他经济作物。西藏各级政府在勒布沟的特色产业发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等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荞麦深加工和茶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取得了很好成效。

个案一:

苦荞麦,富含多种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它除作为农作物以外,它还可以用于酿制白酒。为了将苦荞麦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向特色产业转型的目的。2013年,由勒布办事处牵头,积极从所争取的“兴边富民”项目中安排资金20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组建了“让村门隅甘露家庭作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即“门隅甘露苦荞酒厂”。厂方对历史悠久的苦荞白酒进行了商标注册、包装设计和瓶装销售。第一批“门隅甘露”在“2013年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和“2013年雅砻文化节”上成功参展和销售,因其绿色、无公害、原生态的特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好评。20139月至20143月,让村门隅甘露家庭作坊11户成员户平均分配3万元以上,集体发展基金预留7万元。20143月至6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上共计5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成为勒布沟群众增收的新亮点。③

个案二:

2014年,由自治区民宗委、民政厅投入和斯木村④村民集资共筹资200余万元兴建了苦荞/门香加工厂。斯木村的苦荞/门香加工厂是两条生产线在同一厂区,同一套管理班子,同一个负责人,以“特色产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存在。于2014年开始建厂房和仓库,20158月正式投产。合作社以国家投资+群众投资的方式建设,目前总投资达320万元,其中预算斯木村群众集资166.4万元占总投资的52%,预算争取国家投资153.6万元占总投资的48%。截至目前,国家实际投资90余万元,主要由区民宗委投资70 万元,用于建设门香加工厂房和购置门香、荞麦系列产品的加工设备(已申请第二批兴边富民资金60万元);区民政厅投资20万元,用于建厂选址的填方、平整。其余230万,均由村主任群增个人垫资,用于建设荞麦加工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和合作社的各种日常性开支。合作社投入运营以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多元,为当地群众每户每年增加收入4000-5000元,合作社的成立还解决了斯木村10人的就业问题。合作社盈利后,按照股份制形式分配利润,利润中30%留用于合作社发展资金;10%为村集体经济收入;5%用于扶持原料种植户和全村群众养老金、医疗保险金;5%用于交付合作社成员保险费用;50%分配给合作社成员(股东)。

个案三:

麻玛乡和勒乡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盛产高山优质绿色茶叶,因此以茶叶种植和加工为主。勒布沟的人工试种茶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3年正式种植。2012年起,通过兴边富民、农业科技推广和“三推进”项目资金的投入,大规模的扩建了茶园面积。截至20143月,已投入兴边富民资金1400多万元,茶园面积达到了1400亩。⑤勒布的茶叶种植加工产业起步较早,注重科学种植工作,多次到内地聘请专家,对茶农的茶叶种植、田间管理、采摘和茶叶制作进行全方位培训。同时加大门巴族茶文化的挖掘,遵循历史,将茶叶品名从“高原翠尖”改为“玉罗冈吉” ⑥,并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成立了“玉罗冈吉茶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完善了茶叶的包装、品牌和商标的设计,为勒布特色茶产业步入高端化路子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勒布茶叶产量为:嫩叶(绿茶)产量为500-600/年,收购价为120/斤,群众创收66000元;藏茶(散茶、大叶茶)产量8000-9000/年,群众创收为90000元。20145月起,玉罗冈吉公司正式实施了鲜叶收购工作,使群众当年创收80376元。③一亩地仅砖茶收入就达8000多元,还不包括嫩茶的收入。茶产业的发展使老百姓的收入大为增加,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通过以上个案,可以看出勒布沟借助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当地区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特色的优势产品,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这种整合文化、区位优势以带动特色产业的探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门巴族传统的酿酒技艺与种植苦荞的地理区位优势推动了“门隅甘露苦荞酒”产业的发展。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名人、宗教古迹和古老的制香技艺共同成就了“苦荞/门香加工厂”。特殊的地域环境和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虎豹宝藏》关于“门隅仙茶—玉罗冈吉”的记载让“玉罗冈吉茶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

三、勒布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分析

我们以“苦荞/门香加工厂”为例,对勒布沟特色产业发展的这种探索进行分析。

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发苦荞系列特色产品。“特色产业与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民族和文化密切相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是决定特色产业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就有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和产品,坊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对特色产业的最佳阐述。”[3]斯木村所在的贡日乡是半农半牧区,平均海拔3189米。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贡日乡黑苦荞的独特品质。在荞麦田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其灌溉用水全部来源于雪山融水,没有任何的污染,荞麦纯天然生长。加上雨水充沛、紫外线强等原因,使当地黑苦荞有机成分高,富含各种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发展特色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据自身资源比较优势,发挥自身特色,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4]贡日乡种植出来的黑苦荞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所以苦荞/门香加工厂的苦荞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区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

由于特殊地理气候条件,斯木村的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且特殊的土质决定了其只能种植荞麦和青稞。为了克服有限的土地资源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以后,在当地减少青稞种植量而加大种植附加值高的荞麦。以前只有荞麦粒可供食用,建立苦荞/门香加工厂以后,现在荞麦壳可以制成“荞麦枕头”,荞麦粒还可加工为荞麦茶、荞麦面、荞麦粉。自建立苦荞/门香加工厂后,现在老百姓一亩荞麦地的收入增加到10000多元,而过去种青稞,一亩地最多只有五、六千元的收益。斯木村的荞麦在勒布沟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优,一年中可种植早、中、晚三季荞麦,亩产500-700斤左右。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苦荞种植业,提高苦荞的附加值,大幅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借助古庙文化传统,促进门香产业的发展。宗教传统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布迪厄将资本具体划分成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5]丰富的门巴族传统宗教文化及其文化价值一旦被合理发掘,就可以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杂嘎寺位于勒布沟斯木村对面,相传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创始者莲花生大师的25名僧徒之一的旭布白森修建的。寺庙大约建于13201405年间。杂嘎寺是一个宁玛派寺庙,在整个门隅地区享有非常高的名声和地位。1988年,杂嘎寺最后一位大师吾金群增圆寂,之后便断了香火,没有了继承人,但杂嘎寺现在仍屹立于勒布沟。有庙就有制香,当年杂嘎寺制作的门香曾是西藏噶厦政府和一些著名寺庙的供品香,在门隅地区名气很大,在不丹、尼泊尔等地也有一定的影响。斯木村正是借助这一“文化优势”来发展门香产业和传承门巴文化的。苦荞/门香加工厂负责人群增曾表示“门香外包装上中间位置的那个寺庙就是门隅地区有名的杂嘎寺,如今我厂的门香的历史也是来自杂嘎寺。也就是为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而创建了今天的勒布沟门香加工厂。据杂嘎寺的最后传承大师吾金群增当年所述,门香是旭布白森大师所创的,是门巴族珍贵的文化遗产。”⑦

门香产业发展还借助邻近仓央嘉措故里这一宗教文化名人的优势。在内地专业团队的帮助下,斯木村的门香系列产品在商标注册上和宣传上打宗教文化名人仓央嘉措的牌子,在产品包装最显著的位置就是古庙“杂嘎寺”。“民族文化作为资源是有能力帮助产业进行深度开发的,所说的深度开发就是不停留在产品本身的一般功效上,而是需要给产品进行深入的加工与包装,让它能体现出独特的技术与文化含量,也就是让产品具有特殊的品牌效应。”[6]将其名人效应与宁玛派杂嘎寺的门香结合起来,借以共同推动勒布沟门香产业的发展。斯木村的门香产业通过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利用传统民族文化优势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范本。

借力宗教文化名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公元1683年,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于门隅地区一个宁玛派家庭。作为达赖喇嘛兼著名诗人的仓央嘉措,从小受到门巴族文化的熏陶,他创作的仓央嘉措情歌至今享誉世界,影响巨大。加之勒布沟地处低海拔、高含氧量的山谷地带,有着温和的气候、葱郁的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特有的各类动植物对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勒布沟正是借助这一独特的宗教文化名人和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于2012年开始举办“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了五届。

“仓央嘉措故里”之名吸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和成批的媒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勒布沟的知名度,打响了勒布“仓央嘉措故里”这张旅游名片。旅游节的举办使得当地的优势特色产品能够在自家门口销售,媒体、游客也能把这些优质的特色产品带到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上去。文化旅游节作为一个平台把特色产品的生产者和外界的消费者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勒布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利用宗教文化名人仓央嘉措的影响力举办的文化旅游节,为勒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以文化名人效应间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以名人效应为“起点”吸引游客、媒体、政府的关注,从而带动特色旅游的发展,再借特色旅游带来的人气销售、宣传特色产品,从而促进特色产业整体的发展。

苦荞/门香加工厂的快速发展也是这种名人效应影响的一个范本:2013年在文化旅游节上卖荞麦枕头的群增次仁得了实惠,2014年开始筹建“苦荞/门香加工厂”,2015年建成投产。20159月在勒布仓央嘉措旅游文化节上苦荞和门香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8320元⑧。产品知名度提高后,该厂以土特产专营、入驻超市、专卖店等多种形式扩大销售渠道,克服了“销售渠道单一”这一困扰勒布沟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该厂投入运营短短几个月里,苦荞、门香两个系列10个产品共实现销售额93000多元⑧。

宗教文化名人效应在提高勒布沟知名度的同时,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得广大群众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提高了他们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结

在西藏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广大门巴族群众的努力下,错那县门巴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当地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宗教文化名人等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效的整合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难题,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对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释]

①数据系2016年调研时错那县民宗局提供。

②数据来源于错那县民宗局。

③资料来源:原勒布办事处。

④斯木村是勒布地区贡日门巴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⑤资料来源:勒乡乡政府。

⑥意为“绿叶独绝”。

⑦对贡日乡斯木村村主任兼苦荞/门香厂负责人群增次仁的采访。

⑧数据由苦荞/门香厂负责人群增次仁提供。

[参考文献]

[1]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占成秀.当代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13.

[3]郭京福,张晓庆,王亮.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

[4]李文庆,李.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7).

[5] 杜俊霞.略论西藏山南错那县勒布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D].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

[6]杨皓亮.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