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吴英杰书记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为西藏产业优化提供了思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根源于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生产要素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商品。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看到现有短板,变禀赋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本文在分析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后,提出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路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西藏民族大学
2017-04-04
2016年,吴英杰书记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为西藏产业优化提供了思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根源于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生产要素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商品。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看到现有短板,变禀赋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本文在分析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后,提出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路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 高晓光 , 朱普选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要:2016年,吴英杰书记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为西藏产业优化提供了思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根源于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生产要素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商品。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看到现有短板,变禀赋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本文在分析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后,提出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比较优势;西藏;产业优化

作者简介:杨昆(1982- ),女,甘肃兰州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课题“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十三对关系)研究”之子课题“西藏优势资源与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关系研究”(项目号:WT-2017010);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委托课题“西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视角”(项目号:XT201604);西藏旅游研究所项目“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有效性研究”(项目号:XZLY2015102)阶段性成果。

2016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48亿元,增长11.5%,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①。回顾“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发展态势,西藏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0元②。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西藏经济形势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西藏经济运行中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撑能力较弱等问题十分明显。201612月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吴英杰书记提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西藏产业优化发展提供了思路。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梳理西藏产业发展现状中的“优势”与“短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产业优化路径。

一、研究回顾

(一)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一国或地区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或本地区成本绝对低于他国或他地区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或他地区的产品,就会使各国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1]

2、比较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和地区间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利益[2]

3、要素禀赋理论

当资本主义发展至垄断阶段,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3]。他们认为,不同商品生产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不同国家在同种商品生产函数不变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各国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生产要素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商品,进口那些需要生产要素禀赋较为稀缺的商品,则会产生比较利益。

(二)西藏产业发展研究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西藏产业发展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孙勇、邓黎明早在1990年就分析了西藏资源和产业发展序列问题[4]。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演进及产业结构转型上。既有对产业内结构转型的研究,如熊镇邦、毛阳海(2013)对西藏农业结构转型方向提出建议[3];毛阳海(20092013)论述了西藏实现适度的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5],并在随后的研究中提出西藏新型工业化路径[6]。又有对西藏产业整体发展的研究,如刘刚、沈镭(2007)分析了西藏1951-2004年产业结构演变阶段,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二产业”的对策[7];席蒙蒙等(2013)用实证方法对西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西藏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明显[8];王磊,杨明洪(2015)研究发现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其特殊性,即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存在“跳跃性”,越过了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重要阶段[9];杨文凤等(2015)从产业演进的视角出发研究西藏产业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不同文明阶段的演进特点和变化趋势,提出西藏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10]

西藏的区位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导致西藏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性。毋庸置疑,西藏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区生产总值连续达到两位数增长(如图1)。但也要看到西藏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产业角度看,“一产弱、二产散、三产层次低”,第一产业中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仅为42%,科技贡献率不到4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到40%,工业化率仅为6.4%,且传统工业占主导、新兴工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但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服务比重不足30%②。在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根本目的、“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西藏产业优化发展应当充分认识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动力。

二、西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分析

正确认识和处理西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可以明确西藏产业发展方向,保证西藏产业发展目标,并为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框架。

(一)西藏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西藏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光能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对西藏而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

以高原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上,西藏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与光照资源,西藏青稞面积达到了125万公顷以上,加上西藏光照强且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青稞的有机质的积累,使得西藏成为全国青稞的高产区之一。同时,西藏拥有8207万公顷草原,其中7000多公顷的可利用草地,草场面积大,质量好,为西藏家养牲畜的饲养提供了条件。

就第二产业发展而言,西藏在能源、矿产、生物和饮用水资源上的禀赋优势十分明显。首先,西藏绿色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主要体现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四大类。西藏的太阳年平均辐射达3300-4800MJ/m2,全区年均总辐射量 5850-8400MJ/m2,直接辐射占总辐射的56%-78%,夏季可达71%-88%。西藏年风能储量93×108kW·h,年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30-200W/ m2,年均有效风力时数为3500-4000h。西藏河流众多,全区水能资源理论储量约为2×108kW, 年发电量17600亿kW·h,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就有5.6×107kW,占全国的17.1%。西藏的地热资源位居全国第一,地热显示点666处。根据对350处显示点的统计结果,热泉水的流速为20m3 /s,地热总能量276.28×104kJ/s,折合标准煤3×106t/a,发电潜力8×105kW[11]。其次,西藏矿种丰富,储量大,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西藏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达到101种,在全国已发现的160余种矿产资源中,西藏占99种,其中有1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排前9位的有17种,铬铁矿居全国首位,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铬、铜以及盐湖中的锂、钾等是我国最主要的紧缺矿产。第三,据现有资料显示,西藏具有各种植物68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种类占全国的70 %左右,有很多种类属于名贵珍稀植物,如灵芝、虫草、茯苓、独橄榄、雷丸、天麻等,仅抗癌药用植物就有十几种之多。此外还有丰富的菌类资源,其中食用菌有400多种,毒菌100多种,药用菌200多种[12]。西藏野生植物资源具有特色鲜明、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开发利用潜力极大,经济价值较高。第四,饮用水资源优势。《西藏天然饮用水资源调查评估情况》数据显示,西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94 亿立方米,占到全国的16.5%。且西藏饮用水具有天然、纯净、健康等优势,是世界公认的最好淡水资源之一[13]

第三产业是西藏目前产业发展比重最大的产业(如图2),从资源优势上看,主要表现在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被誉为是“世界第三极”,海拔6000m以上的雪峰有12 座之多;藏东三江流域具有山高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羌塘草原具有风光秀丽,湖泊密布,野生动物种类多等自然奇观。同时,西藏浩瀚的宗教文化艺术亦享誉全球,西藏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萃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地方文化个性保留下来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神奇诱人的文化典籍和人文景致,形成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历法、民俗等文化资源,为西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2、区位优势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但区位优势不容忽视。早在2011年,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中东西战略”,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西藏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其中,藏中地区上连陕甘青宁、下连南亚,藏东地区连接川、滇、青,藏西对外连接尼、印。“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西藏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西藏陆路边境线较长,与印度、尼泊尔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通商要道。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明确定位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南亚大通道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而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

3、政策支持优势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中央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延长到2020年。2011年,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时,中央为西藏安排了3305亿元的项目总投资。国务院在2016年确定了西藏“十三五”规划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①国家层面的投资力度、全国援藏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仍然是西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二)西藏产业发展短板分析

1、农牧业产值低、附加值小

从西藏第一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农牧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发展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如图3)。西藏农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西藏第一产业的发展,但西藏农牧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表现出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耕种周期长等不足。

传统的农业生产运作方式导致西藏第一产业在全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不到10%,且对西藏总产值的贡献处于下降中(如图4)。西藏的第一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减弱,说明西藏第一产业的发展脚步跟不上西藏经济的发展,处于滞后地位。

2、传统工业规模小,新兴工业有待加强

根据《2015年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西藏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在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中,受国家投资和支持影响,西藏建筑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306.31亿元,比上年增长 16.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6亿元,比上年下降49.5%,国有控股企业亏损8.61亿元,亏损额比上年增长87.6%。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制约,西藏工业基础差、基数小,发展相对缓慢。如截至20166月底,西藏全区电力总装机243万千瓦,其中水电168万千瓦,水电装机量占其技术可开发总量不足1%[14]。而受到地理位置、人才储备等的制约,西藏工业仍以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发展明显不足。

3、服务业存在效益和结构缺陷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西藏区域经济中所占分量最重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效益缺陷和结构缺陷。首先,效益缺陷方面,表现为以旅游业为主的优势支柱产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西藏旅游业呈现出连续多年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偏低的现象,2006 -2014年的9年期间,人均消费最高为2014年的1313.59 /人次,最低为2009年的 942.45 /人次,与近年来中国游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消费均居世界第一的超强消费能力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其次,结构缺陷方面,表现为西藏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比重大,而其他类型服务业,尤其是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西藏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南亚大通道等战略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基于比较优势的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路径

(一)做精做优旅游业,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

2013年起,西藏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0%以上(见表1)。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名片产业。因此,应发挥旅游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持久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深入进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和单位生产效益。加强产品创新供给,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旅游+”战略,推动特色文化小镇旅游产品、传统手工业旅游产品、农牧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在功能供给创新方面,可以通过实施中心旅游城市、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完善计划,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城市、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二)加快“造血”产业建设,实现西藏产业多向发展

明晰西藏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后不难发现,西藏有很多特色产业可以实现“造血”甚至“输血”功能。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2014年产量15.3万吨,产值5.3亿元,2015年上半年,产量达到10.7万吨,增长17%[13]。“西藏好水”产业名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市场影响力。西藏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中,开发藏东“三江”流域等水电资源产能及太阳能光伏电站规划,推进“藏电外送”输电通道建设,也可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外送。

与此类似,西藏医药、特色文化等产业发展有很大潜力,这些产业在保持西藏特色基础上,运用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开发技术,加强创新创意,推出特色产品,容易形成西藏品牌,从而推动西藏产业实现多方向发展。

(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增加产业附加值

传统产业中一些生产方式单一,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应谋求产业发展思路转变,促进产业生产转型,打“特色牌”、“精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业生产附加值。如西藏高原农牧业可以变初加工为精细加工,明晰西藏农产品品牌定位,依托西藏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寻找西藏特色农产品的差异化概念并加以广泛传播,将西藏区域特色与区域文化等因素相互结合,形成显著西藏特色的品牌,增加产业附加值。

(四)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大机遇,助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西藏建设南亚大通道战略机遇,促进西藏现代生产生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西藏现代物流、金融和信息产业建设发展。如建立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优化城镇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城市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强大宗商品跨区域城际配送。完善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加强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推动西藏智慧社会建设。发挥金融纽带作用,完善西藏金融体系,为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金融支持。

(五)产业发展注重聚集及联动效应

西藏产业优化发展要充分意识到产业联动和产业聚集带来的效益。产业联动可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在理清西藏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注意到产业内聚集和产业间关联带来的效应。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高原农牧业与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与信息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注重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如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园区等,构建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注 释]

①数据来源:吴英杰:《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12月。

②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③数据来源:《2015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数据来源:历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温军,施祖麟.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5]毛阳海.适度的新型工业化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J].西藏研究,2009(1).

[6]毛阳海,陈朴.谈谈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与路径[J].西藏研究,2013(4).

[7]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4).

[8]席蒙蒙,姚凌云,毛阳海.西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3(48).

[9]王磊,杨明洪.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特征、问题与对策[J].西藏研究,2015(3).

[10]杨文凤,杜莉,朱桂丽.基于产业演进的西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

[11]刘威,罗红英,余强,白军,袁进辉.西藏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水电与新能源,2015(5).

[12]郭东斌.浅析西藏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西藏科技,2002(7).

[13]新华社.天然饮用水引领西藏优势产业发展[N].中国医药报,2015-10- 29.

[14]王高峰.西藏清洁能源:“十三五”谋破局[EB/OL].http://www.inengyuan.com/2016/nynews_0907/180.html.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