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通道目前正处于规划和初步发展阶段,西藏要真正将南亚“物理通道”打造成“经济通道”、“跨越式发展通道”,需要推行开放型经济本地化战略,发挥好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搭建好市场平台。西藏实施经济通道战略的关键是构建好恰当的产业链,包括本地化产业链、与内地特别是援助省份对接的产业链、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对接的产业链。并适应产业链发展规律,培育好包括人才链、劳动力资源链、企业家链、资本链、技术链等在内的要素链、产品链和供求链。同时,西藏应有将南亚通道打造成跨越式发展通道的自信和大胆构想。

西藏南亚通道由“物理通道”向“跨越式通道”转变的关键是开放型本地化产业链构建

西藏民族大学
2017-04-22
南亚通道目前正处于规划和初步发展阶段,西藏要真正将南亚“物理通道”打造成“经济通道”、“跨越式发展通道”,需要推行开放型经济本地化战略,发挥好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搭建好市场平台。西藏实施经济通道战略的关键是构建好恰当的产业链,包括本地化产业链、与内地特别是援助省份对接的产业链、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对接的产业链。并适应产业链发展规律,培育好包括人才链、劳动力资源链、企业家链、资本链、技术链等在内的要素链、产品链和供求链。同时,西藏应有将南亚通道打造成跨越式发展通道的自信和大胆构想。

西藏南亚通道由“物理通道”向“跨越式通道”转变的关键是开放型本地化产业链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732;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 西藏拉萨 850000

要:南亚通道目前正处于规划和初步发展阶段,西藏要真正将南亚“物理通道”打造成“经济通道”、“跨越式发展通道”,需要推行开放型经济本地化战略,发挥好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搭建好市场平台。西藏实施经济通道战略的关键是构建好恰当的产业链,包括本地化产业链、与内地特别是援助省份对接的产业链、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对接的产业链。并适应产业链发展规律,培育好包括人才链、劳动力资源链、企业家链、资本链、技术链等在内的要素链、产品链和供求链。同时,西藏应有将南亚通道打造成跨越式发展通道的自信和大胆构想。

关键词:南亚通道;西藏经济;产业链;战略

作者简介:周勇(1970-),男,湖南湘潭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援藏干部,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秘书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民族经济和文化,数量经济,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产业链的西藏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研究”(项目号:15B01);西藏自治区科学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西藏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许多人将西藏文化资源利用寄望于南亚大通道建设,设想西藏的文化资源将在通道流通中获得大量由要素配置和市场供需而来的要素回报,比如文化旅游业,南亚大通道建设有可能将西藏打造成藏文化旅游长廊。还有人甚至有坐等大通道建成,文化资源利用遍地开花,收入立即大增长的念头。这需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

一、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一定能够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境况吗?

南亚大通道建设必然会带来项目大投入,项目的后续不断投入,沿线区域或者国家都不断增收吗?这需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做出判断。实际上并不必然,有大量的例子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一定给一个地方带来项目大投入,收入大增加。甚至基础设施大发展后,一些地方的景况相对更好,而另一些地方的景况相对更差。基础设施连通不同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间的此消彼长有可能通过基础设施改善而加剧。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石家庄和北京之间基础设施的改进。数十年来,两地之间无论是高速公路、高速列车还是信息条件、产业互通条件,都得到了空前改善,但事实是石家庄虽然在发展,但与北京相比,石家庄发展很小,两地的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不能说北京的发展完全得益于石家庄,北京挟全国首都之势,全国供给北京。但是,石家庄乃至全河北资源要素涌向北京,甚至普通老百姓购物消费旅游都要奔北京,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把区域发展看作竞争关系,那么,依托基础设施建设,石家庄是输了。

又如日喀则和拉萨。西藏最早只有日喀则和拉萨两个地级市,一个是后藏中心,一个是前藏中心。多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两地之间不仅是公路,还有铁路、航空也大连通。大家看到,日喀则在发展,拉萨在发展,整个西藏都在大发展。但是现在的日喀则在有关西藏经济发展的话题中,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政策,变得没有那么受重视了,也没有那么显眼了。2016年,日喀则市召开了产业发展大会,很多干部和群众第一次发现,原来日喀则市的产业发展地位并不像多年前那么有利,已经被原来被他们看低的昌都等地区赶超,现在,日喀则的经济排名、产业发展地位仅超过海拔更高的那曲和阿里了。西藏的发展首先是从基础设施发展开始,但由此发展而来的区域经济地位变动,经济格局变动,有利了一些地区,却不利于另一些地区。

基础设施为什么会带来这样鲜明的发展差距呢?并不能从相关区域哪个地方努力不努力,思想解放不解放来解释,其中一定有更深入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西藏大力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奋力发展文化产业时,基础设施如何建设,跨区域如何发展,不得不成为一个需要慎重而努力探讨的课题。南亚大通道建设,更把西藏各地,西藏与周边区域,青海等省区与周边国家尼泊尔、印度甚至整个南亚拉上竞争激烈的大舞台。

二、“物理通道”不一定会带来“经济通道”

当前,西藏“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的整体进展顺利[1],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尚处于通道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大发展、贸易初步发展阶段。

西藏南亚通道不久的将来即是已经大发展的国内其他地区通道的今天,如新疆,因此,围绕南亚大通道建设西藏可以从先发区取得一些经验,吸取一些教训。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新疆的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新疆的通道优势凸显。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气候条件优越,避开高寒地区,阿拉山口口岸无封冻期,可以常年作业;运输距离较短,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突出,比走满洲里口岸距离上省2000公里,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运费成本[2]。目前,新疆正以通道建设为依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新疆的通道已经过了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初步阶段,但物理的“硬路”并不一定就必然带来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交流的“软路”。尤其在惠及当地民生和经济建设方面,新疆有教训,有短板。通道建设不仅阿拉山口当地受益有限,对于拉动新疆经济发展也成效不显著。像阿拉山口口岸来说,新疆本地出口的货物占出境货物量还不到1%。“这种‘看得到吃不到’的滋味真不好受,”阿拉山口市市党委副书记、口岸委员会副主任狄永江说。[2]这番话发自内心,说得很朴素,上升到理论层面来探讨,就是:只有发展起阿拉山口市自身的产业链,将其与“一带一路”的产业链链接起来,通道的“果子”才能既看得到又吃得到。这启示表明,西藏要借助通道建设强化自身造血能力,必须发展起与通道相关联的本地各类产业链。本地产业链相当于“打通道这棵大树上果子的竹篙子”。

三、为实现“经济”通道,西藏应有的战略思路

对西藏这样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而言,南亚“经济”通道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根本性、系统而长远的战略构想和布局。

(一)基本战略:本地化战略

为将西藏的南亚通道建成真正惠及西藏经济和西藏民生的通道,不仅仅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要项目,更要在本地化经济方面多做文章。

新疆正在研究面向中亚和欧洲的哪些产业将会“引进来”,以及本地哪些产品、技术能“走出去”。[2]新疆的经验给西藏以启示:国家和兄弟省市每年投给西藏的资金不可谓不多,但至今,西藏仍是国家最大的集中连片扶贫区。借助政府的补助,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但西藏的产业水平却进步不多,广大农牧区还是传统的产业链,规模小,加工水平低,延伸范围很有限,基本处于原生经济状态,与现代大工业时代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相距甚远。按道理,国家每投入一笔产业项目资金,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惠及各类产业主体。但西藏农牧民因为投资而获得的受惠面极小。西藏大量的产业链要依赖区外人员经营,这些区外主体经营的产业链连通了区内外经济,国家对西藏的每笔投资,其乘数效应不是更大扩展了区内经济,而是更多扩展了区外经济。建设好西藏当地化的产业链成为西藏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国家即使投再多的资金,西藏经济还是发展不上去。

新疆当前已经认识到了经济本地化的意义,规划通过发展加工业,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让丝绸之路经济流能够在新疆留得住。在具体实施中关注区外哪些产业链能够引进来,哪些产业链能够延伸出去。

(二)具体策略之一:发挥好资源优势

为打造好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广西正在建设一条将边疆奇特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壮民族风情、闻名遐迩的人文历史等元素融为一体的“边关风情路”。[3]这给西藏以启示:要立足于资源基础,利用南亚通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比如西藏有大量独特、底蕴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要将南亚通道建设成为西藏旅游资源利用大通道,旅游业发展大通道,在整个绵延漫长的通道中规划建设各类旅游相关产业链,将这些产业链延向西藏的神山圣水,城镇乡村,农区牧区。将南亚通道真正打道成为西藏的致富道,在强基础惠民生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具体策略之二:利用好政策优势

西藏的通道建设要研究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政策优势。西藏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优势,西藏的通道建设无疑也要以政策优势为基础,以通道建设为契机,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将中央的优惠政策落实到通道建设项目之中。

在中欧通道建设中,“产能合作是深入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新疆、也是河南加快发展的共同机遇,也是最大的机遇。”[2]这能够给西藏几点启示:

1、西藏在建设通道时,要利用好中央和兄弟省市援藏的政策优势,通过区内外结合加快通道建设。

2、从单方援助到双方受益。在当前的援助体系下,往往援助单位或者省份对西藏解囊相助,援藏仅仅是援助方的输出,所以援助方重在完成国家任务指标,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步扩大援助规模。一直以来,西藏各地不少地县都在积极争取更多的援助,但要一点是一点,终归有限。如果通过口岸建设,助推受援双方共同发展,西藏的经济建设就更加主动了,而不是单纯依靠内地。西藏也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了。

3、寻找产业对接点,构建好双方联系的产业链,以项目为平台共享通道优势。做到像河南新疆“通过郑州航空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飞出’了另一条空中丝绸之路”那样,打造出受援双方的一条条合作之路。

(四)具体策略之三:搭建好市场平台

市场平台是将分散的市场资源聚焦起来的必要手段,是一个地方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建设中,很多时候需要政府搭台,老百姓唱戏。这些台子包括节庆活动,交易市场,功能开发区等[4]

为发展西藏的南亚经济通道,需要重点打造好一些市场平台。在这方面其实西藏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比如那曲的赛马节,亚东的口岸建设。20067月,中国和印度宣布重新开放连接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随后中国亚东仁青岗边贸市场和印度昌古边贸市场开放,沉寂四十余年的中印边贸如井喷般复苏。最近,亚东县进一步对市场进行规划建设,能够带来的边境贸易额将进一步大增。

四、西藏落实经济通道战略的关键是开放式产业链建设

更全面来看,新疆因为缺乏与通道相关联的三类开放型产业链,所以亚欧大陆桥通道的“经济发展东风他们借助不了”。同样,西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果不注意打造以下的开放型产业链,同样也借助不了南亚大通道的经济发展东风,甚至可能发展景况更差。

一是本地化产业链。要使南亚通道上过往的经济流能够在西藏留得住,就需要西藏有本地产业链与之对接。

二是与内地,特别援助省份对接的产业链。西藏由于资源约束和生态条件制约,产业链体系的独立构建能力低,即使是能独立构建也是一些层次低的产业链,一些规模低的产业链,一些延伸范围狭窄,走不出地区,走不出地县,甚至走不出村庄的小产业链。要通过与内地协作,通过壮大西藏产业链的构建能力,实现西藏产业链的高端化、规模化。

三是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对接的产业链。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为有近邻优势,西藏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的经济与文化联系,相比内地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的经济与文化联系,要更加紧密,西藏要更熟悉南亚市场,也因此在中国对南亚的开放中,西藏能够扮演前沿角色,设计和生产出更多适应南亚市场的产品。相比内地,西藏在与南亚构建跨境产业链方面更有优势。如果发展条件乐观,西藏可能吸引更多内地和南亚企业和资本来西藏投资,发展与南亚相关联的产业链。

上述仅从实施对象的角度提出三类产业链,是对开放型产业链的总体说明,这三类产业链还分别有更多细分的、具体的产业链发展内涵,包括资源要素内涵、产品内涵和供求内涵[5]。下面的资源要素链主要包括人才链、劳动力资源链、企业家链、资本链、技术链。

1、人才链

西藏要有教育培训机制,从非专业人员中培养出合乎通道产业链所需的专业人员。要有引才留才机制,吸引区外专业人员到西藏工作,为通道产业链服务。西藏要构建好本地化产业链,必须有人才来担当。要构建好与内地对接的产业链,也必须有西藏的人才与内地的人才对接。要构建好与南亚联系的产业链,也必须有懂得南亚商务和相关产业技术的人才与南亚对接。

2、劳动力资源链

西藏的人口总量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劳动力还在进行传统的农牧业生产,非农转移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起码在当前阶段,应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技能的局限,与通道建设相关的大多数工作岗位西藏本地劳动力还难以胜任。那么在短期内,西藏适应通道建设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从何而来,这需要早作筹谋。很可能在充分利用好当地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西藏需要暂时多补充引进内地技能型劳动力。

3、企业家资源链

一个地区无论有多好的资源条件,如果没有企业家来组织这些资源,这些资源仍然会是一盘散沙,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应。西藏经济起步晚,首先,各个产业缺企业家。其次,通道对于西藏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善经营与通道相关产业的企业家就更少了。比如,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手握大量的扶贫资金,但却不知道如何找项目,找了项目更找不到致富能人来实施。为弥补企业家资源短板,西藏一方面要大力本地化扶持自主培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招商或者猎头,从区外引进更多的企业家资源。同时,西藏本土企业家也需要在区外经营理念和水平更先进的企业家带动下成长。在产业链具体构建过程中,企业家资源短板解决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本地化产业链可更多通过本地培养解决;与内地对接产业链可更多通过区外引进和本地培育相结合解决;与南亚联系产业链可通过国外引进和本地培养、内地引进相结合解决。

4、资本链

资本是西藏通道建设的重要先导性资源。对于大型项目,西藏因为经济条件差,本地资源链很弱,但可以利用援藏优势,通过援藏资金链、国家计划资金链来解决。但与西藏通道建设相关的产业链建设,最主要的还不是大型项目,大型项目只能保证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些重要的、上规模的、关键的产业链环节构建。基础设施如道路,重要产业链环节如物流集散中心等。与通道相关产业链体系中的大量环节,主要由中小微企业承担,他们的资本链主要是自有资金链和社会资本链。对西藏而言,最大的资本链瓶颈是极有限的农牧民、城镇居民自有资金链和不发达的社会资本链。同时,资本链具有产业属性,与通道相关的产业在西藏刚刚起步,大多数人没有从事过与通道相关的产业业务,因此他们的资金将可能很少或者没有能力投向通道产业链。由此,要通过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西藏自有资本积累能力,强化西藏农牧民、城市居民资金链和社会资本链,特别加强与通道产业相关的农牧民、城市居民资金链和社会资本链。

5、技术链

产业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与通道相关的物流业、加工业、贸易等产业大多数属于现代产业,传统农耕技术和作坊手工式技术难以支撑。我国国境线长,特别是随着几十年的对外开放,许多通道建设发达地区早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服务技术。西藏要利用好对口援藏的优势,不是仅从资金上要援助,更要从知识、技术和服务水平上要援助,构建好内地与通道相关知识、技术和服务向西藏转移的链条。此外,大量通用技术在内地虽然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对于经济起步晚的西藏还是新鲜事物,西藏仍要努力学习。同时大量的技术体现为看中学技术和所谓的小技术,隐含性强,没有技术文本,主要通过师傅传帮带和自身日积月累的修炼才能获得,因此西藏要通过技工引进,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等方式构建这类隐含技术链。

6、产品链

产品依据加工程度可分为初级资源加工品,深加工品。根据范围可分为本地产品、全国产品和国际产品。本地产品是指产业制造全过程都在本地。全国产品是指产品通过区内外合作在国内完成。国际产品往往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依托通道建设,西藏应实施以下的产品链发展策略:在当地生产体系中,先立足初级资源加工品,发展对外贸易,如毛料、藏毯、饮用水、虫草等。逐步由初级资源加工品向深加工品发展,如高档饮料、保健食品等。在区内外生产体系中,通过构建区内外产品生产链,不断提高西藏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在国际化体系中,加紧构建国际合作产品链,不断提高产品加工层次,扩大产品影响范围。

7、供求链

供求链构建是西藏通道经济建设的最大推手,最重要的市场原动力。西藏要调查、分析南亚开放经济情况,利用好三个方面的供求:一是要明确通道究竟能够给本地经济带来哪些新的供求,以利用好本地化供求。比如随着通道建设,本地收入水平提高,本地需要建设更多的休闲娱乐项目。在一个县里,原来只有一个朗玛厅,现在可能需要两个了。二是要明确通道究竟能够给区内外带来哪些新的供求。比如在旅游业方面,更多的本地居民外出旅游,区外人员更多的来到西藏旅游。三是要明确通道究竟能够给国内外带来哪些新的供求。比如随着通道建设,国内外游客进出更为方便,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香客可能更多的来西藏朝拜。在通道经济建设中,找准能够依托通道达成的供求,在某种意义上是通道开放型产业链成功构建的关键。

供求链可以通过商贸带动大批农牧民创业和就业,实现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人员的就业创业,给人民群众带来增收。在亚东县繁华的街道上,适应区内外供求需要,边民普布开了一家超市,其中既有国产日用商品,也有印度进口糖果、白酒、香料、香水等,即便在边贸市场休市期间,普布依然忙碌在超市内。亚东口岸开通之后,中印两国的许多边民实现了致富梦,从每年的生意,人们开的汽车,穿着服饰上面都可以看得出来[6]

借助南亚大通道建设,如果实现了产业链本地化、内地化、国际化之间的大连通和内外协作均衡,西藏必定能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由文化资源大区转变为文化经济大区。那时的西藏文化旅游也绝不只是由外地产业链控制客源市场,本地产业链只是提供接待,而应该是区内、国内、海内外产业链共谋发展,西藏在产业链中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能够推动的相关产业供给越来越多,能够拉动的产业链需求越来越多,中央和兄弟省市及当地给西藏文化旅游投资带来的后续项目效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增收效应越来越显著,西藏自我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五、结语:西藏要有将南亚通道打造成跨越式发展通道的自信和大胆构想

先看一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咖啡通道”打造的例子。许多年前,有谁想到,依托“一带一路”,重庆和昆明能够联手,实现两头在外、辐射影响亚欧的产业链大构想?继201571日首趟中欧(昆明—鹿特丹)集装箱国际班列(即“滇新欧”)从昆明发车后,716日上午,首趟“渝新欧”后谷咖啡国际专列从重庆团结村始发,14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目前,重庆能投、渝新欧物流公司已经与后谷咖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建咖啡期货交易中心并非在动云南的蛋糕,而是要将云南的咖啡做成中国的品牌。云南气候、资源优势明显,不管在哪里建咖啡期货交易中心,其种植和加工环节都无法搬走,但贸易方面,重庆在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更胜一筹,双方合作将带来更大的效益。未来或出现“云南种咖啡,重庆卖咖啡”的格局[7]。对于西藏而言,跨区域合作构建产业链非常重要,依托南亚通道,西藏未来能否也实现类似云南-重庆的咖啡经济格局呢?

[参考文献]

[1]拉巴次仁,董正刚.西藏“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EB/OL].新华网:http://tibet.news.cn/gdbb/2011-01/21/content_21921534.htm.

[2]程道杰,徐建勋,栾姗.陆路通道,亚欧纽带[EB/OL].大河网:http://news.dahe.cn/2015/10-09/105769362.html.

[3]熊红明,翁晔.中国积极构建通向东盟的陆路通道[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16/c_1113667443.htm.

[4]杨志雄,黄艳梅.广西凭祥成为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1-26/4523054.shtml.

[5]周勇.产业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6]白玛卓玛.中印边贸亚东口岸震后顺利开关[EB/OL].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5-05/7254688.shtml.

[7]殷雷.云南咖啡陆路国际通道又添新成员.首趟“渝新欧”咖啡国际专列今开行[EB/OL]. 昆明日报:http://daily.clzg.cn/html/2015-07/16/content_513536.htm.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