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8年11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

三北防护林体系

新华社
2008-11-10
到2008年11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

到2008年11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三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建设,三北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这条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绿色长城”,建设范围全长4480公里,宽400公里至700公里,横穿13个省、区、市,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几乎占全国半壁河山。工程建设以来,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446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0.51%,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转变

记者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的中卫市沙坡头区采访时看到,通过多年的防沙治沙综合开发治理,沙漠北部建起了5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当地民众在改造后的沙区进行造田,昔日沙海变成茂密林海,葡萄、红枣、枸杞等特色经济林木套种其间,果实累累。

“2006年以前,这里每年都有几次沙尘暴,沙子被风卷起来打在脸上生疼,经过治理后,最近几年没有再出现沙尘暴。”中卫市农牧林业局副局长宋万才介绍说,从80年代开始,通过治沙造林,腾格里沙漠在这个全国“三大风口”之一的沙坡头区后退约10公里。

中卫地区只是三北工程造福的曾经饱受风沙蹂躏的广大地区一个缩影。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了解到,三十年来,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相结合的措施,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500多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

值得欣喜的是,陕、甘、宁、蒙、晋、冀等6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其中,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逆转,开始进入综合治理、改造利用沙地的新阶段。

“泥沙俱下”到“碧水长流”的生态改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堤岸常年被夹杂大量泥沙的河水冲刷,造成河堤来回移动并经常吞没农田的事实。”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书记曹丕玉说,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通过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

据测算,三十年来,水土流失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81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38.6万平方千米。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约有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年入黄泥沙减少3亿多吨。

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外,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对京津冀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改善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记者在河北采访时了解到,三十年来,河北省三北工程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37万平方千米,一般年份地表径流能够全部拦蓄利用,实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据北京林业大学水源定位观测,北京密云水库河水含沙量比15年前减少60%,水体质量多年保持国家地面水环境二级标准。

“绿色长城”成为作物丰产的“农田卫士”

“通过建设防护林,田间小气候明显好转,区域内风速可减弱50%,盛夏日均气温降低,水分蒸发减少,空气湿度提高,抵御各类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一般年份可使粮食增产约20%。”新疆林业科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了解到,工程建设以来,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坚持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1923万公顷,在平原农区消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为粮食亩产由1985年的125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了解,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均为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

三北工程保障粮食稳产的同时,还促进了经济林快速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兴林富民、强农固本”是“绿色长城”的建设要求,三北防护林工程既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又兼顾农民眼前利益,通过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据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197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立木总蓄积增加了6亿多立方米,共发展特色林果业基地369万公顷,年产值达300多亿元,成为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贾治邦表示,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这道“绿色长城”的建设中,各族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探索出了适合三北地区自然规律和区情特点的生态治理方法,走出了一条国家引导、群众参与的中国特色防护林体系建设道路。

在此过程中,造就了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刘宝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塑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凝聚和升华。今后将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永葆“绿色长城”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