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浪卡子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围绕户增收、人脱贫,重点提升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成效明显的精准扶贫路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年底,普玛江塘乡6个行政村在浪卡子县率先实现了脱贫。
为记录好呈现好浪卡子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全面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按照区党委宣传部《关于认真做好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及时成立了山南市“百城千乡万村”调研课题调研组,以“深入唯实”的调查精神,深入那木其村开展调研活动,形成本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普玛江塘乡平均海拔5373米,是全区海拔最高的行政乡,也是高寒边境纯牧业乡,素有“世界之巅”“生命禁区”之称。那木其村作为普玛江塘乡下辖的六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浪卡子县南端,东面与洛扎县接壤,南面与不丹接壤,西面与日喀则康马县毗邻,距县城40余公里,共有5个牧业小组,28户1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21人。全村草场面积23.8万亩,其中禁牧草场3.7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0余万亩。各类牲畜存栏数2436头(只/匹)。由于村庄四周被高耸连绵的雪山环抱,天寒路远,气候环境恶劣,牧民们长期靠着草场、放牧牛羊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生活不便,想走出大山更是困难。
5年来,那木其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边境小康村小康建设,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三落实”,发展生产脱贫9人、发展教育脱贫7人、转移就业脱贫2人、医疗救助脱贫3人、信贷扶持脱贫5人、生态补偿岗位脱贫8人。通过近5年来的攻坚克难,全村5户21人全部实现脱贫,返贫率和贫困综合发生率达到0%,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均已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2019年10月,那木其村28户127人搬进来了边境小康村“小康房”,标志着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乡全乡279户1042人全部完成了边境小康村搬迁入住。至此,那木其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主要措施
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那木其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把脱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经常深入农牧民群众家中,充分调查研究,着眼全村发展大局,准确分析研判村情民意,精准制定脱贫措施,明确工作责任抓落实。
(一)突出高效履责,责任落实到位。一是成立机构统筹。成立以驻村工作队队长为组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副组长,其他村委会成员及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司其责、履职尽责,按照机制联系包户,坚持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制定方案实施。按照县委政府和乡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实施计划要求,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先后制定精脱贫攻坚工作方案、脱贫攻坚巩固工作方案,先后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就抓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进行研究,充分调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落实,从制度上保证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坚持一个标准。始终坚持“以农牧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牌督办机制,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脱贫措施、收入情况、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全部上墙,按照年度扶贫目标,逐一对照进行销号督办,确保扶真贫、真脱贫。四是营造浓厚氛围。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政策宣讲,加大宣传力度,极力营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浓厚氛围,为打好扶贫攻坚硬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通过制作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村民大会宣传、入户走访等形式,及时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成效,切实让脱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筑牢了贫困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二)突出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到位。为进一步促进贫困户建档立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扶贫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农户申请、入户核查、组织初评、村级评议审查(公示)、乡级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的程序,对贫困户进行了重新识别认定;通过整理贫困户户档资料,入户调查登记、填写贫困户登记表,按照“一户一表”标准完善档案管理,实施动态管理。
(三)突出致贫分析,精准施策到位。以“六个精准”为指导,结合建档立卡数据,通过入户调查分析,找准致贫原因,科学制定脱贫措施,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及时对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进行了重新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党员干部帮扶措施,通过“一帮多”、“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扶模式,以扶智和扶志为主,重在对贫困户的立志教育和政策扶持。
(四)突出专项扶贫,措施落实到位。一是推动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产业扶贫。近年来,通过实施畜种改良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扎实开展疫病防治,做好接羔育幼,抓好防抗灾饲草料储备等工作,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2019年年底为5户贫困户购买发放续种改良种羊26只,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加大转移就业,实现就地增收。全面落实生态岗位补偿政策,对贫困户中有劳动力和就业意愿人员,在加大技能培训的同时,通过其他就业和安排生态岗位实现转移就业,将无劳动力人员全部纳入定向性补助,将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安排到生态岗位,2人安排到重点公益林管护岗位,增强了贫困人员的现金收入。组织动员达瓦等2名贫困人员积极参加县“双业办”组织的农牧民技能培训班,认真学习培训的各种技能,取得技能证书实现了稳定就业。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依托政策优势,落实边境地区各项惠民政策,及时落实草补资金、边境补助等惠民政策。落实贫困户无劳力10人补助金2600元;残疾人员1人两种补贴2400 元,为贫困户米玛曲巴、卓玛央宗两人兑现医疗报销费将近5万元,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政策保障。积极衔接县农业银行,为5户贫困户争取小额信贷25万元,主要用于运输机械、发展生产、自主经营等家庭创业发展,进一步保障了贫困户自主发展和自主创业,群众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五)党建领航,扬起脱贫攻坚“先锋旗”。一是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以党支部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标准化为抓手,用务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推动党支部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二是结合普玛江塘乡“党领我致富、我为国守边”创新开展“争做组织领导强边的先锋、争做统一思想筑边的标兵、争做加快发展富边的典范、争做生态行动护边的表率、争做军民共建固边的卫士”的“五个争做”活动,扎实推进“固边富民”工程。三是注重培养引导村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参与结对帮扶,以先进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领头人”,引导参与务工和自主就业,激励其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攻城拔寨,打开局面。
(六)扶智扶志,凝聚同心筑梦“精气神”。一是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办农牧民夜校和道德讲堂等方式,帮助农牧民群众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二是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同“四讲四爱”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持续开展了“扶智扶志”教育,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双联户户长以及农牧民宣讲员队伍,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开展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的形式给群众讲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教育引导群众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进一步坚定了广大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以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要求,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了乡村环境整治活动,全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七)固边富民,铺就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一是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学玉麦讲奉献守边疆”、“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固边富民战略落到实处,构筑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铜墙铁壁,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二是全面完成边境小康村建设,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9年10月,那木其村28户127人搬进来了边境小康村“小康房”,从根本上解决了住房问题,实现拔穷根、挪穷窝,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造血能力亟待加强。由于那木其村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影响,产业筛选及实施较为困难,党员干部对产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村里唯一的畜牧业规模小而散,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不明显,很难成为群众的长久致富产业。
二是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基础不牢。全村虽然早已实现了既定的脱贫目标,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基础是享受了扶贫政策的红利,自身发展能力十分薄弱,持续增收基础仍然很弱。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较高。虽然通过兜底保障达到了脱贫标准,但这部分人员收入有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多,返贫可能性较大。边缘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不强、发展能力弱、劳动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极容易致贫。
三是贫困群众自主发展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当前“含金量”十足的帮扶政策面前,少数贫困人口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寄希望于政府给钱、给物,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贫困面貌的动力不足,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现象。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是短板。经过多方扶持和自身发展,但由于那木其村区位偏远、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禀赋不足,群众生产经营能力较低,难以吸引好的产业项目落地。一些村“两委”班子带动能力不够强、思路不明、办法不多,村级自我发展能力并不足,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四、对策和建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是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探索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立足扶贫精准要求,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六个精准”的要求,强调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在扶贫脱贫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核心精神,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努力提升扶贫成效。要着力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户长期、长效、稳定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二)紧扣产业发展关键,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进一步大力发展与群众增收关联度高、可持续性强的产业项目,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真正实现由“输血”帮扶向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转变。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布局与边境小康村建设协同配套,推动一县一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加强贫困群众的适岗培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三)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因村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充分考虑村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扬长避短,务实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努力构建符合地方实际、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要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突出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挂钩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培养基层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四)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四讲四爱”、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阵地建设等活动,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目标,在帮扶机制上,要继续通过财政奖补、信贷贴息、互助合作及技能培训等形式进行帮扶,对贫困户“授之以渔”,以帮助群众找准路子和解决瓶颈困难为重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要坚持以文化扶贫的深入实施为先导,落实好精神塑造和能力转化工作,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为脱贫致富提供根本保证和持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