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蔬菜产业综合带动效应,蔬菜产业项目共流转土地4177.1亩,向2084名群众兑现流转资金5966.16余万元。目前群众能够自主规范化种植的蔬菜瓜果达到140多种,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牧民家庭参与其中。

白朗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日喀则市委宣传部
2020-08-28
发挥蔬菜产业综合带动效应,蔬菜产业项目共流转土地4177.1亩,向2084名群众兑现流转资金5966.16余万元。目前群众能够自主规范化种植的蔬菜瓜果达到140多种,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牧民家庭参与其中。

按照《关于我市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要求,八月份以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带队的一行调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走访了专合组织和种植大户,充分聚焦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对准各族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与奉献,对全县蔬菜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白朗县作为传统的农耕区,自1998年第二批援藏工作队对口支援白朗县以来,紧紧围绕探索调整单一的种植结构,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并试种成功。自此,历届县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山东省济南市在干部人才、农业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始终将发展白朗蔬菜种植和休闲观光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九届县委确立了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的目标,明确了将白朗打造成为珠峰有机种养加业重要承载区、聚集区、示范区、引领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确定把培育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作为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致富的关键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奋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白朗特点的现代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之路。于2017年底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居全市第一,成为全区文明的现代农牧产业强县和“果蔬之乡”。先后荣获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县,谱写了一曲恢宏的时代乐章。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科学规划引领,激活蔬菜产业发展动力。在确定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重要抓手定位后,邀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西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编制了《白朗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珠峰有机蔬菜白朗生产基地暨日喀则市“菜篮子”基地发展规划》,实施了“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大突破”的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有力增强了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空间、竞争优势和生机活力。四年来,白朗县共实施蔬菜产业扶贫项目7个,多渠道投入资金7.35亿元,受益贫困群众4439人;“1园3区26个基地”的发展格局已形成,果蔬年生产量达1.2亿斤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1个,超过0.8万亩蔬菜种植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32个果蔬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白朗万亩果蔬生产基地曲奴核心区成为全区首个出口蔬菜备案基地,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公共品牌全面打响,“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成为现实。

(二)强化政策保障,实现外引内联互利共赢。在历届山东援藏干部和县委政府班子不懈努力下,大棚蔬菜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小散弱的状况与发展现代产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干部群众观念、市场要素等方面的限制还很突出。白朗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决心,向改革要动力,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制定出台《白朗县促进高原有机果蔬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对蔬菜扶贫产业项目实行“一对一”专班服务、全程服务,为各类经营主体落地发展、有序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强化保障扶持上下功夫,建立县扶贫开发公司等服务平台,设立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的扶贫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出台《白朗县促进高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对从事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奖励扶持办法,以及绿色蔬菜等重点产业奖补办法,并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资金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扶贫产业。落实扶贫产业信贷资金8500万元、扶贫产业资金45272.8万元、整合县级资金1000万元、投入援藏资金980万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首届中国进博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百安县”和百家经销企业对接等活动,与多家国内专业科研机构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农牧科技实验和推广站点。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上下功夫,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突出政府的规划、服务、保障作用,用真金白银、真材实料扶持发展各类经营主体,成功引进山东寿光、中农圣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技术入股、蔬菜种植科技特派员带动等模式,培育了一批蔬菜种植、销售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蔬菜种植业专合经济组织34家,绿色蔬菜产业实现提档发展,发挥了更大带贫效应。

(三)拧紧利益联结,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切实把带动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的根本目的,通过有效机制和措施把农牧民群众紧紧联结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扶贫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以奖代补、金融扶持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资料、前期投入问题,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有效解决技术难题、产品销售等问题,把贫困户变为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社员、产业工人,实现持续增收致富。针对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采取订单式培训、企业代训、就业奖补等办法,建立技能培训基地6个,定岗培训贫困群众216人,就业率达到100%;坚持把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作为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增收的主要平台,累计吸纳临时用工39.2万余人次、发放工资8253.2多万元。发挥蔬菜产业综合带动效应,蔬菜产业项目共流转土地4177.1亩,向2084名群众兑现流转资金5966.16余万元。目前群众能够自主规范化种植的蔬菜瓜果达到140多种,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牧民家庭参与其中。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销售渠道不畅。全县蔬菜在集中上市后,大量蔬菜集中销售,市场销售渠道表现明显不足,虽有我县教育三包消耗了部分蔬菜,但仍有大量蔬菜积压,严重影响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全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目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仅停留在简单的种植销售阶段,后续蔬菜深加工,蔬菜系列产品研发能力存在不足,导致蔬菜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是冷链运输能力不足。目前销售蔬菜为即摘即售,冷藏运输车短缺直接导致了运输能力不足,间接影响了市场开拓。

0:00
0:00